何占豪分享《梁祝》创作背后故事。
晨报讯 今年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问世60周年。23日,一场名为“《梁祝》创作背景与作品赏析”的讲座在合肥大剧院举行。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何占豪做客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分享《梁祝》创作背后的精彩故事。
小提琴演奏要走民族化道路
60年前,一曲小提琴和民乐混搭的《梁祝》蜚声乐坛,是名副其实的经典之作,成为何占豪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何占豪回忆,在《梁祝》协奏曲问世之前,他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学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已经开始了西洋乐器民族化的探索。上世纪50年代,何占豪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那时经常下乡给农民表演。
“给农民开演唱会时,台上的人比台下多。有个老太太坐在台下没走,原来我们坐的是她家的凳子。”回忆往事,何占豪用幽默的口吻分享了这个故事。那次经历让何占豪感到惭愧,促使他认识到小提琴演奏要走民族化道路,为人民服务。为了让农民听懂,何占豪打破了小提琴原有的演奏手法,并参考了越剧的唱腔进行创作。探索创作的《梁祝》问世之后,获得了广泛认可。
作品取材多来自越剧
“当时我们用小提琴演奏越剧,剧团里也有不少人反对,不过著名的琴师贺仁忠支持我,用《二泉映月》教我。后来,我们在上海音乐学院搞创作,也有不同意见,但也得到了不少支持。”何占豪表示,《梁祝》是中国戏曲界、音乐界几代人努力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后来的《梁祝》,源头大都在越剧里,比如它的主题来自越剧尹派的唱腔,‘楼台会’的旋律就来自《白蛇传》。”讲座过程中,何占豪认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无限魅力,应该汲取其中的养分。
“音乐不是凭空来的。”谈及对音乐的理解,何占豪认为经典唱腔都是从感情化为语调,再从语调化为音乐。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何占豪一直坚信情之所至,音之所在,创作了大量民族音乐作品。
鼓励青年一辈创作精品
讲座上,面对一些慕名而来的戏曲界、音乐界安徽籍后辈,何占豪语重心长地说:“音乐是感情的表达,创作须投入真情实感。”何占豪主张青年人要虚心学习,创作服务大众的精品。对于年轻的音乐家们,何占豪希望,青年一辈大胆去创作。
“对一切有才华的青年后辈要多加鼓励和指导,这样才能不断地有好作品。我们的创作需要更加接地气,期待更多的民族化音乐走向世界。”讲座结尾,何占豪直抒胸臆地说。
晨报记者 刘畅/文 高博/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22日晚,安徽文一迎来2019赛季NBL联赛主场首战,在全新主场合肥体育中心,凭借着全队整体的实力优势,最终以103∶8...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