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城市群必须立足各自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政策先行优势,以合力打造世界级自主品牌新高地为目标,着力破解区域壁垒、体制机制障碍,助力长三角城市群全面提升国际国内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参与全球合作竞争。
缺乏全产业链支撑
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8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仅有阿里巴巴(85位)、恒力集团(436位)两个品牌上榜。相较于世界其他城市群,缺乏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是制约长三角城市群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短板,折射出其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联系能级和辐射力偏弱以及主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不足。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同构化和主导产业同质化竞争,难以支撑自主品牌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提升。尽管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水平持续领跑全国,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产业规划布局和产能协作机制,主导产业同构化使得城市群产业分工梯度和层次不够明晰,自主品牌产业技术密集度偏低,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囿于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长三角城市群在技术、品牌等关键指标上,始终未能在国际同行业建立居于全球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
培育强势产业集群品牌
新时代,长三角城市群需要孕育出一批“立得住、打得响、传得远”的世界级自主品牌和跨国企业,构建具有辐射带动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品牌经济体系,助力“中国品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
第一,强化长三角城市群自主品牌发展体系的有效衔接与优势互补,形成“1+1+1+1>4”的品牌经济高质量发展合力。
上海要充分发挥在国际消费城市建设、国际金融资源要素集聚、国际创意设计人才荟萃、国际会展云集的综合型和开放性服务功能优势;浙江、江苏和安徽要发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平台、民营经济发达活跃、实体制造业实力雄厚、产业技术创新、内陆腹地广阔等比较优势,进一步对接与整合“上海品牌”“浙江制造”“江苏精品”“安徽名牌”等自主品牌发展政策和体系。
第二,强化长三角城市群自主品牌以资本为纽带的产业链深度合作,以制度创新破除品牌升级发展的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要鼓励上海自主品牌,特别是尚未激活的老品牌与长三角地区具有制造业传统优势的龙头企业、具有国际市场优势的平台企业,开展以资本为纽带的战略合作,形成长三角产业链再造和品牌价值链互塑的新优势。
第三,强化以“智能+文化”驱动品牌创新,率先培育一批具有引领性的自主品牌。一方面,要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在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穿戴、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率先培育一批高科技含量并引领新生活方式的新时代自主品牌。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文化”战略,鼓励自主品牌加快文化建构与拓展。
第四,强化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夯实“上海服务”助力长三角城市群自主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桥头堡功能。完善多层次、一体化的品牌金融生态系统。精巧借势科创板带来的机遇,集聚和吸纳国内外新金融要素或金融创新业务,深入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品牌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构建面向全球品牌企业的国际投融资平台和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借助商标转让、股权转让、战略投资、品牌融资等多种形式,从更高层面提升资源要素的匹配质量和配置效率,为孕育壮大新兴品牌与传承振兴老品牌提供原动力。
新闻推荐
新华社上海5月20日电随着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海、安徽、江苏、浙江正加强合作,携手推进旅游援疆。20日在上海...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