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年华,是鸠江区三元村周桥自然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的大哥大嫂相继离开后,留下了八十岁的老母亲和还在上小学的侄子。本是出嫁的年龄,为了抚养孩子、照顾母亲,她推掉了婚约,放弃了外出工作赚钱的机会,在家中务农、做零工来支撑整个家庭,数年来没有一句怨言,是周桥自然村公认的“好女儿”、“好姑姑”。
勇于担当做家庭顶梁柱
2011年5月19日对谭年华一家来说是一生都无法忘却的伤痛。这一天,谭年华的哥哥外出打工因车祸去世,本来和谐美满的小康之家仿佛晴天霹雳,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谭年华已有三十多岁,经人介绍好不容易定了婚约,她看向年迈的母亲无力地坐在椅子上,再转向看着自己天真无邪的侄子,谭年华不禁簌簌地留下了眼泪,她当时就想,大哥走了,如果我选择嫁人,他们又能依靠谁呢?就是从那一刻起,谭年华下定了决心,要做这一老一小一生的依靠!
没过多久,大嫂借着外出打工赚钱为由,这一去就再也没回家。谭年华提到此事只是轻轻叹息,她说:“我不能怪嫂子,她还年轻,家里这么苦,她坚持不了也情有可原,只是苦了我的侄子。”侄子谭鑫宇那年8岁,对父母的突然离去完全不知所措。谭年华经常看到侄子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同村小伙伴来与他玩耍,他也只是默默地坐在椅子上,低着头。为了不让孩子有心理阴影,她经常和谭鑫宇聊天谈心,给了幼小的谭鑫宇很多安慰和鼓励。现在的谭鑫宇已经是三汊河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在班里他和同学们一样爱笑爱闹,阳光健康。连他的班主任都说:“刚知道这孩子的事时很担心他阴郁敏感,多亏了他的姑姑像母亲一样照顾他,让他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
不离不弃只为给孩子一个家
在农村,谭年华这个年纪的女人一般都会选择外出打工赚钱,这五年来,也总有在外工作的邻居热心地帮她推荐工作。他们总劝谭年华:“你家里就那么两亩田,收成只够温饱,孩子现在越来越大了,以后上学都需要钱。你也年纪不小了,不能老呆在家里,得为自己打算啊。”面对这些好心的劝言,谭年华并非没有动摇过。但每当她看到年迈的母亲和侄儿,还是放弃了外出工作的机会。她说:“村里那么多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平时看到他们孤单的样子,就想到自己的母亲和侄子。我现在是家里唯一的支柱,我要是走了,他们便无依无靠了。”在她心中,精神的陪伴比物质的依靠更重要。
因为母亲已经年过七旬,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就是谭年华。她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给一家人做早饭,骑车送侄子上学之后到田里去做农活,虽然家中只有两亩地,但在谭年华的勤劳耕作下,田里的收成一直很好。谭年华还会利用别人不要的空地栽种一些苋菜、萝卜等,虽说家中并不富裕,但是新鲜蔬菜瓜果不断。中午回家做完午饭休息一会儿,下午谭年华又要务农,晚上还要去学校接回侄子,回家还要打扫卫生、洗一家人的衣服。母亲看到她这么辛苦,经常抢在她回家前就把衣服洗了,谭年华总是说:“你年纪那么大了,就不要干这些活了。”侄子谭鑫宇也很懂事,每天放学回家做完作业都主动帮姑姑做家务,晚饭后还会抢着洗碗,好让姑姑能休息一下。
农闲时节,谭年华还会接一些手工活来赚钱。为了不让孩子自卑,每年过年,谭年华都设法给侄子买几件新衣,自己却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谭鑫宇也很懂事,在学习上认真刻苦,从不让姑姑操心,每年都能获得学校颁发的奖状。看到侄子这么优秀,谭年华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谭年华孝老爱亲、对待侄子视如己出的事迹在村里远近闻名。针对她家的困难情况,镇上和村里第一时间给她家办了低保,现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谭年华一家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照顾家庭的重担也减轻了许多。今年4月,芜湖市妇联领导和爱心人士还专门到谭年华家中进行慰问,谭年华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女儿、姑姑应尽的本分,社会上对我的支持与嘉奖让我深受感动,今后我也会继续孝敬我的母亲,让她晚年生活有个依靠;照顾好侄子,让他长大成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新闻推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的青年麻醉医生栾远航这两天突然红了。这一切,源于一张写着“勿动,插管去了...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