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安徽省著名作家李幼谦女士始终如一地坚持主流创作思维,以弘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己任,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为宗旨,以宏大题材为叙事背景,创作出一批充满正能量的长篇小说。由省作协重点扶植的《血证》出版,再度证实了这位年逾古稀的女作家旺盛的创作力和对文学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对长篇小说这一文本的独特理解。
在熏风徐徐的初夏,我再次浏览了这部长达30多万字的小说(网络上达99万字),感觉女作家在操刀这一被称之为“体力活”的创作过程中,已达驾轻就熟的境界,人物鲜明、内容奇崛,让人感叹。
李幼谦具有极强的忧国忧民意识,喜欢涉及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血证》也保持了这一特色。这部新作衬托着波澜壮阔的二次世界大战背景,在惨遭日寇蹂躏满目疮痍的江南,随着码头工江龙跳入刺骨的长江水中,一只酒桶漂入读者视野,引人入胜的情节也由此展开。
我固执地认为,小说创作第一目的是要让读者看得下去,其它创作要素均居其次。且看该书封面出版者的推介词:“最黑暗的暴行,最奇特的联盟,最神圣的使命,最艰难的行程,美国记者、教会医生、码头工人、游击队长……抛却成见,众志成城,高举正义和人道的旗帜,以鲜血和智慧让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证重见天日!”这几句导读可谓提纲挈领,引人入胜,对照着读完全书,不得不承认高度精准,名至实归。
在“抗日神剧”甚嚣尘上的当今,不少让读者倒胃口了,李幼谦抗日题材小说独辟蹊径,并无正面杀敌的情节,却充分尊重史实与先烈的付出,在对人物形象可信度把握上,《血证》做得不错。先后出场有名有姓人物几十个,斑驳而又鲜活,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美国记者詹姆斯,他也是李幼谦作品中第一次以主要人物面目出现的外国人。
这位美国记者用日记和影像形式记载了南京大屠杀,拍下了极其悲惨的屠杀画面,录下了真凭实据,正是为了把“血证”在世界上公之于众,他和几个身份大不相同的人组成反法西斯联盟,几经生死,最终如愿。
这部小说的情节推进,集中体现了李幼谦小说创作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好看”。她十分看重小说“讲故事”的功能,一直为之努力:从历史小说《间岛铁骑》到现实题材的《救赎,在迷雾中》,再到玄幻小说《小子大任》,无不如此。她多从第一节就进入主线,开篇抓住读者。与阅读环境和文学多元化表现有关,读者更喜欢故事性强,情节具有牵引力的小说。长篇小说的文学使命总要在完成故事的整体讲述之后才能够得以体现,若是小说都没法让读者看下去,“使命”从何谈起?
小说开篇,以装有“血证”的酒桶被日军意外得到作为情节展延点,此后一连串波云诡谲的“插曲”无不直抵读者联想极限。
美国记者詹姆斯打算把“血证”送往武汉,“湖城”生变,自己不仅病重住进教会医院,“血证”也丢了。随后码头工人徒弟小黄毛在用暗语把“偷来”的证据藏匿地点透露出来之后英勇就义。“湖城”日军预感不妙,搜城封江。詹姆斯和教会医生乔子琴、码头工人江龙组成的护送联盟,只能借助运尸船过江,悬念愈发诱迫读者。
这个长篇的最大特点,是采取连环变故手法一波三折,促使情节步步有惊,环环生险,而且始终游离于读者经验判断以外进行演绎。
过江之后,游击队、军统和日本特务介入,江龙和詹姆斯与乔子琴走失,途遇在武汉也有亲戚的应姐同行,孤男寡女,很快生情。谁也料想不到,那个“应姐”居然是日本特务印子乔装而成。这几人千辛万苦来到武汉,美国领事馆转移重庆,“血证”被夺去,日特当着詹姆斯面全部销毁……按理说线索断了,故事完结,却不料情节嶙峋诡谲,山穷水复,又一次推进给读者带来阅读的震撼。
虽说细节的把握过于纠缠和离奇,但仍能让人对那段历程感同身受。“血证”,最终在抗战胜利后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中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参加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首席审判官梅汝璈先生说:“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让李幼谦深刻理解了什么是战争和历史,这就是她写《血证》的原因。
韩步华
新闻推荐
日前,兴园中心金桂社区党支部在百商玉兰公馆小区开展“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防震减灾演练活动。社区居...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