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江淮第一辆HFC1061轻卡下线,开创了中国轿车化轻卡的潮流
腾飞的JAC。
上世纪90年代初,江淮研发的6700客车专用底盘填补了中国没有专用客车底盘的空白。
江淮汽车技术中心副主任唐程光。
揭开江淮汽车发展的画轴,从黑白的胶片到彩色影像,每一幕背后,都是一段艰苦卓绝、砥砺奋进的征程。而这一步步的积累,塑造了江淮“技术创新”深厚而牢固的“基因”;历经55载,江淮汽车始终顺势而为,并引领时下用车潮流。现今,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江淮汽车业更是牢牢把握行业脉搏,通过技术提升不断进击、筑梦,迎来属于自己的新时代。日前,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专访了江淮汽车技术中心副主任唐程光,更加清晰地读懂江淮汽车在技术提升上的传承、敏锐与坚定。
技术基因从底盘到轻卡,创新“基因”代代传承
50多年前,在合肥南郊的一片农田之上,江淮汽车的创业者们白手起家,靠着各方技术人员与工人的攻坚克难,用勤劳智慧的双手打造出安徽第一辆汽车,填补了安徽汽车工业的空白,也由此拉开了江淮汽车发展的大幕。从建厂之初,技术创新的价值理念就已深深扎根于每一个江汽人的基因之中,在江淮汽车日后砥砺前行的奋斗进程中,不断产生回响。
“在江淮汽车的历史上,有多个里程碑式的重大技术创新。”江淮汽车技术中心副主任唐程光回忆,技术创新作为“引擎”,为江淮的由弱变强,发展壮大,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中第一个就是底盘开发,这是非常关键的技术突破。”唐程光说。
上世纪90年代,在艰苦简陋的工作环境下,老一辈江淮人几乎是用最简单的工具,通过一次次的技术摸索、一点点的纯手工打造,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客车专用底盘。它不仅仅是江淮汽车发展史上的重大节点,更弥补了当时我国在客车专用底盘领域的空缺,改写了中国客车底盘由货车底盘改装的历史。1995年,江淮客车专用底盘销量位列全国第一,江淮汽车在客车底盘领域站稳了脚跟。此后数十年,江淮客车专用底盘连续保持销量第一。
通过技术创新,江淮汽车从底盘开发起家,这是业界的一致看法。可是,江淮人并没有止步于在底盘上的成功,而是以此为基石,不断选择新的挑战。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江淮着手研发轻卡HFC1061,在缺少吊装流水、缺少先进设备的条件下,江汽人克服一切困难,肩扛手抬,手工完成轻卡驾驶室安装,并在1996年正式上市,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江淮轻卡凭借高端品质,成为国内轻卡领军品牌,并连续十多年蝉联中国轻卡海外出口第一阵列。“当时的轻卡产品开启了中国轿车化轻卡的潮流,也是我们在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技术。”唐程光说,传统的轻卡商用特征比较强,舒适性包括驾乘体验都较差,而江淮在1996年的时候把轿车化的内饰和驾乘体验都导入到轻型卡车上,让卡车的驾驶感觉和品质感都有很大的提升。
从安徽“第一车”到底盘,再到轻卡,江淮汽车以技术创新为价值理念,脚踏实地累积着力量,一步步前行,不断实现着技术与产品的突破。摆在江汽人面前的,是一片翱翔的蓝空。
技术突破从动力到智能,技术核心牢牢掌握
以锐意创新不断提升品质,以迭代研发构筑核心技术,先人一步,布局新能源、自动驾驶,赢取未来……如今,拥有五十多年历史的江淮汽车,正让技术创新“基因”产实效,站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2018年以来,一大批技术水平落后的纯电动车企获得国家补贴的额度大幅减少。面对新一轮“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江淮可谓重任在肩。“坚持技术创新。”对此,唐程光的回答很明确,也很有底气。唐程光的底气源于实力。江淮汽车从2002年开始就启动新能源技术研究,是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和销售的车企。
经过多年的迭代研发,江淮新能源已系统掌握电动汽车的电池成组、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及能量回收、驱动与制动电耦合、远程监控、电磁兼容等关键技术,特别是高比能电池包热失控安全技术在国内率先取得突破,形成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正向开发能力。“我们掌握了核心的三大电六小电技术及电池安全技术,这是我们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一个核心技术。”
今年4月,江淮新能源正式发布第八代技术、第三代产品,这一13年厚积薄发的精心之作实现了续航里程、电池寿命、驾乘安全、智联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全面突破。4月16日,第八代技术、第三代产品的集大成者iEVS4在上海国际车展上正式上市,众多“黑科技”加身,该车一亮相,便成为各路媒体聚焦点。
iEVS4的“硬核”技术,集中体现着江淮在新能源上的进程。在续航里程上,该车达到了同级别车型里的高水准,综合工况续驶里程达355km-470公里,最高续航里程可达600km,相当于14个马拉松的距离。在充电效率上,iEVS4快充30%至80%电量仅需半个小时,快充10分钟可行驶80公里。在电池寿命上,最高可实现100万公里的使用里程。此外,新车全系标配了EPB电子驻车系统、ESC车身稳定系统、EPS电子助力转向、TCS牵引力控制系统、AUTOHOLD自动驻车以及TPMS智能胎压监测等。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该款车上市后广受好评。
江淮新能源汽车成绩亮眼,唐程光认为这源于技术创新的积累。“我们有独立的研发团队,从2002年到现在一直坚持迭代开发的理念,有八代技术、三代产品投放市场,尤其是在新能源电动车的安全性上,对热失控的电池安全性是掌握了核心的技术,还有对新能源的控制系统本身,掌握了核心的技术。”
在新能源上的全方位发力仅仅是江淮汽车多年来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在传统汽车动力总成上,江淮在2010年前后围绕着乘用车商用车确定了白金传动系和黄金传动系,成为节能环保领域的重要技术突破;在智能网联领域,江淮全新一代车联网3.0系统,真正实现了人与车机的深度对话交流,除具备传统的通过语音控制导航、空调、音乐、搜索、紧急救援等功能,还具备筛查预订行程等全新网联功能。在安全科技、舒适科技、无人驾驶等众多领域,江淮皆已掌握核心科技优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汽车业变革中进行着颠覆性的改变。
技术支撑从人才到平台,研发投入持续转化
一系列亮眼成绩,需要实打实的规划和投入。“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得益于江淮对研发持续性的高投入。我们每年都坚持3%-5%的销售收入作为研发投入,近三年我们研发投入41亿元。”唐程光说。在重视研发的前提下,公司给技术人员提供了很好的事业平台来开发整车和核心关键技术。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我们通过在新的开发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在内部制定了3000余项企业标准,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我们很多企业标准是高于行业标准和国标的要求,对我们产品的技术创新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保障作用,这些内控标准有效地保证了我们研发创新的质量。”
目前,江淮拥有授权专利12325件,成为国内首家专利过万的车企。这也正是江淮汽车技术储备的最直观体现。据唐程光介绍,目前,JAC技术中心有3000名左右的研发人员,其中70%以上都是拥有多年工龄的三级技术类人员。“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掌握了很多不同领域不同技术特点的核心技术,他们对专利的掌握能力会更强。我们申报的专利基本上都是基于我们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是已经由技术转化为成果的。”
此外,江淮汽车早在2005年前后就在意大利都灵、日本东京建立海外研发中心,与博世、德尔福等国际知名汽车供应商建立配套合作关系,成为最早一批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的中国车企。这些都是江淮技术创新之路上的强大力量。
采访过程中,透过唐程光办公室的玻璃窗,可以看到一辆辆江淮车正在一片试车场上做着各种高难度动作。“这片地是试车场,全年无休,每一次试车都是一个技术检验的机会。”每天监督试车试验是唐程光多年来的日常工作,正如技术创新与试验对江淮汽车犹如“家常便饭”一般。
做强做大商用车,做精做优乘用车,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江淮汽车的目标非常明确。在全球汽车产业都在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向大步迈进的今天,通过传承技术“基因”坚持创新理念、稳固技术支撑鼓励大胆探索、紧握行业发展脉搏延伸技术布局,江淮汽车正通过技术提升积极拥抱这一变革。未来已来,在践行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江淮汽车更将硕果满满。
晨报记者 刘畅司晨/文 卓旻/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昨天从省水利厅获悉,第二批198个安徽省湖泊保护名录近日出炉,其中涉及天然湖泊16个、水库形成的人工湖泊182...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