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王逸群
只要一到节假日,群主刘前和微信群里的120名群友,就会拿起相机埋头扎进乡村。镜头里,那些喧闹的集市、天南海北的茶客、唱腔激昂的戏曲,让这群摄影爱好者流连忘返。“我们就想用镜头记录乡土人文的变迁。 ”4月27日下午,在合肥市蜀山区壹art艺术机构《皖北相》纪实摄影群展现场,刘前向记者解释他们拍摄乡村的缘由。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皖北相”发起人刘前拿起了相机。 “当时我负责一个桥梁建设工作,看到现场熙熙攘攘的建筑工人,就特别想把他们的工作场景拍下来。 ”他说,此后自己的镜头从城市街巷一直延伸到乡村。做了10多个乡村专题、总计拍摄了20万张照片,他逐渐发现那些记忆中的乡村“变”了:传统农具不见了、老式磨坊也消失了,甚至连民间艺人们也越来越少。 “我觉得这些都是很有故事的东西,如果不及时拍下来太可惜,但个人的力量有限,得有更多人参与。 ”怀揣着记录乡村的想法,2016年底刘前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专拍皖北乡土照片的微信群。
建群之初,他就定了个规矩:拍摄花花草草、名山大川的一律不收,只收专注乡土纪实摄影爱好者,身份不限。“刚开始只有40多个人符合条件。”他回忆说,进群的爱好者有的是在职公务员,有的是企业职工,还有的是普通农民。随着人数越来越多,为保证图片质量,他又提高了门槛:先交8幅作品,经3人评审小组审核通过后方可进群。
2017年,随着展示群友照片的微信公众号“皖北相”推出,这个摄影群体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临泉县田桥街道办三合社区村民田健说,自己第一次看到“皖北相”微信号就被它“迷住了”。他也想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就狠下心用打工攒的钱买了台入门级的微型单反相机,“我拍了很多照片,有新农村建设,有农村的老旧习俗,没想到后来还真进群了。”如今,这个“皖北相”的群友不仅来自各行各业,更是从皖北六市拓展到了六安和淮南等地区。
“我关注‘皖北相’这个摄影群体有一年多时间。”在展会现场,作为策展人、摄影家陈强对记者说。最初,他是被这个群体专注纪实摄影的精神打动的。“据我了解,在省内关注纪实摄影并且形成规模的这还是第一个。 ”他说,撇开专业角度不谈,让他积极推动这次摄影展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他们记录本身的价值,“这些照片在将来不仅是重建乡土人文民俗最重要的影像资料,也将成为那些从乡土走出去的人们最宝贵的回忆。 ”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何凌燕)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社会风尚,324地质队开展了向全国、...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