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家长在给孩子买食品时,青睐冠以“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认为它们更符合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这类产品往往价格也更高。
事实上,对于3周岁以上的儿童,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标准,很多所谓的“儿童食品”,成分也与一般食品并无不同,甚至并不适合儿童食用。
一线城市受访家长 更倾向购买“儿童食品”
早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名受访儿童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8%的受访家长更倾向于给孩子购买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45.0%的受访家长对市面上的“儿童食品”不放心。74.6%的受访家长希望建立“儿童食品”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
李嫣然来自广东,其孩子今年5岁。李嫣然十分关注标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我家孩子从小吃的东西有60%都是‘儿童食品’,比如面条、麦片、牛奶,连酱油我都会买专门适合儿童吃的。”
严婧有两个孩子,老大22岁,老二9岁。她对“儿童食品”有自己的看法。“我不太相信‘儿童食品’这个标签。目前‘儿童食品’缺乏清晰的界定,成分方面也没有具体、统一的标准。”调查显示,86.2%的受访家长表示平时给孩子买食品时,会特意关注标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84.8%的受访家长更倾向于给孩子购买“儿童食品”。分析发现,一线城市受访家长会更多地关注并购买“儿童食品”。
部分家长认为
“儿童食品”隐患多
调查显示,针对当前市场上的“儿童食品”,45.0%的受访家长直言不放心。安徽的胡琴有一个13岁的女儿。胡琴对记者说,女儿小时候,她经常关注儿童食品,“看到就忍不住去买,总觉得既然包装上标着‘儿童食品’,配方会更合理,也是花钱买个安心”。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胡琴对于“儿童食品”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孩子吃了好多‘儿童食品’,我感觉它们除了价格贵几倍、包装可爱一点之外,也没有更安全、更营养,有的连配方也不标明。”
现在市面上的“儿童食品”存在哪些问题?调查显示,在受访家长看来,加入食品添加剂过多(61.0%)是最大的问题,其次是夸大功效、虚假宣传(58.9%),然后是价格奇高(50.5%)。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向记者介绍,目前“儿童食品”缺乏相关标准。“国家并没有给‘儿童食品’一个标准,生产端基本上都是以企业标准作为产品的生产标准,只靠消费者来辨别是有困难的。”
74.6%受访家长
希望建立监测机制
“希望国家能重视‘儿童食品’的问题,对‘儿童食品’的生产严把关,提高产品质量,普及相关知识。这样家长也不用一边购买‘儿童食品’一边担心了。”李嫣然说。
严婧认为,第一步,应该要明确到底什么才是“儿童食品”,有相应的标准。其次,对针对儿童设计的一些垃圾食品,应该直接取缔。朱丹蓬认为,“国家要尽快出台‘儿童食品’方面的标准,可以参照国际标准,同时结合中国儿童的体质去制定。此外,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消费意识,掌握更多健康和营养知识,提高辨别能力”。
要保障“儿童食品”的安全性,调查中,74.6%的受访家长希望建立“儿童食品”安全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61.8%的受访家长建议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不利于孩子健康的“儿童食品”强制下架,58.1%的受访儿童家长希望能规定“儿童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
(据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要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正确政绩...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