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在对机器人线路进行调试。
在工友心中,他是“汪大师”;在徒弟眼中,他是“汪老师”;在故障设备面前,他是“外科医师”……扎根江淮乘用车维修22年,他几乎走遍每一条生产线,熟知每一台设备参数。60多位设备维护骨干,从他的机电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中走出,在各个部门发光发热。他,就是汪清,一个有着外科医生一般专业、沉着、冷静的维修大师。
从学徒到大师,为生产线提速
上世纪90年代初,汪清毕业于江苏理工大学(现江苏大学)电气系自动化专业,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带着从事技术研发的梦想进入江汽工作。刚进江汽的时候,在师傅的带领下,汪清先后从事焊装和机电维修工作,但最后真正让汪清找到目标的还是从事维修处理工作。
有一次师傅出差,汪清接到机器出故障的通知,需要独当一面来解决。经过半天的忙活,汪清还是没有排查出现在看来很简单的故障,最后师傅赶到半小时内便完成了故障排修。“这事对我触动很大。”这次事情,让他看到了一个优秀维修工程师的价值,更让他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此后,他开始沉下心来钻研维修工程。
凭着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实践,如今的汪清已成为同事口中的“汪大师”。他带领团队做的“MPV线180秒”提速项目就拿下了公司科技成果奖。这是在瑞风商务车生产线上进行的产能提升。“当时瑞风商务车市场销售好,但焊装过程繁琐,员工加班多,亟须将生产线提速。”
汪清带领团队从工作路径优化,生产流程重新组合多角度着手,平时想思路,休息日生产线停工时“上线”操作,花了半年的时间,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将焊装生产线从270秒一台车的生产速度提升到了180秒。速度提升后,从每小时12台车到生产20台车。产能大大提升,也保证了市场供应,为公司省下几千万元;另一方面保证设备安全可靠性、提升操作性,减小劳动强度。
以耐心筑专业,为设备找问题
与汪清交流,你会发现他身上有一股独特的冷静、沉着、专业的气质。这也正是汪清能在岗位上成为大师的重要原因之一。“维修工作,需要耐心、细心。很多时候,99%的精力是放在找问题上。”
曾经有一条生产线,机器人在焊接时会出现“过烧”的问题,会导致材料变性。汪清知道消息后,扎根现场“盯”了两个月,一个参数一个参数地调试。“那个时候,除了吃饭和睡觉,基本都在线上。”最终,汪清发现就是某个参数的设置出了问题,“解决这个参数设置问题的过程很快,难点就是在前期的找问题上。”
多年来,汪清几乎走遍了生产车间每一条流水线,熟记每一台机械设备参数,许多现场故障,他“看一眼”便知。以技傍身、沉着冷静,多年来,汪清扎根现场,准确识别现场设备疑难杂症和问题,为公司各工厂及时地提供应急维修服务和技术支持。
此外,他每年还组织实施关键项目10余项,其中《数控车床系统改造》项目获“安徽省机械工业局四新成果奖”,《自动化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项目》获“合肥市职工技术创新奖”,同时,还拥有多项专利成果……即便被大家称为“汪大师”,汪清还是保持着一贯的冷静与谦逊,“现场设备出了故障,大家能想到我给我打电话,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凝心血“传帮带” 培育技术骨干
2010年,汪清机电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汪大师”开始担负起“传帮带”的重任。对学员的培养,汪清坚持从录取环节就开始。每年,这里会接收来自不同岗位的维修培训申请,最终严选出8名进入工作室。“爱好、耐心、细心,这都是很重要的素质。”录取完成后,工作室会为每个学员都“私人订制”培训计划,在大师工作室中,计划贴满墙面。
“带徒弟和自己做活不一样。”说到带徒弟的感受,汪清觉得,工厂更多的需要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找到问题。与在维修实践中总结经验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汪清时刻总结与更新自己的“教学库”,不同阶段的教材、实验计划、测试项目,徒弟定制式的规划与进展都存放在这个库中。多年来,从这个学员覆盖整个江淮汽车集团股份公司维修队伍的“教室”中,走出了60多位高技能人才,许多已成为公司设备维护的核心人员。
晨报记者 刘畅司晨/文 卓旻/摄
新闻推荐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安徽省作为发展中的省份,在牢牢守住金融风险底线的同时,将把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资源用到金融服...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