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陈曦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启动实施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地区造就一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2019年在安徽、河南、陕西、甘肃等四省先行试点,由每省遴选5个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市(州)启动实施。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下一步将在中西部省份全面推开。
相比于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扎堆”,乡村教育资源常常处于“捉襟见肘”的窘境,师资力量不强,校园环境堪忧,结果是既留不住好老师,也留不住“好苗子”。而与东部乡村教育资源相比,中西部算得上是标准的“特困户”了,抛开教学设施简陋不谈,仅仅是中小学教师的流失速度就已经很触目惊心了。一些有能力的资深教师都是“人往高处走”,有机会就会跳槽去市里更好的学校,或是到私立学校实现“经济价值”;而不少新分配过来的教师也不会安于现状,可能翅膀还没硬就已经飞走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提不上去,学生的成才率就低,被迫留守的老师甚至开始混日子,形成了恶性循环。
教育部决定在中西部乡村学校设立“首席教师”岗位,很显然是希望遴选一批水平高、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和创新,逐渐成长为当地基础教育的代言人和领路者,带动周边乡村教师一起提高教学水平,经过长期共同努力,让中西部乡村教育质量能有一个质的飞跃。虽说教育部门可以要求东部先进省市“对口支援”一下中西部教育,但是这种支援也是有期限的,“支援”完了,好老师也是要回去的;虽说在有些中西部地区城乡之前也存在教师轮岗制,但是有时形式主义大于实际意义,轮岗教师的教学责任心和积极性可能并不尽如人意。相反,在中西部乡村学校内部发掘“首席教师”,给予其足够的尊重和待遇,更能激发教师们潜在的能量和工作的动力,使之更愿意脚踏实地在家乡从事基础教学和学生培养工作。
事实上,“首席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头衔,更是一种责任,需要戴上了这顶“帽子”的教师不仅要承担正常的教学工作,还要参与到所在地区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对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此外,创建名师工作室,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同样需要首席教师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当然,“首席教师”的头衔也不会是终生的、永久的,按规定3年一聘,且教育部门会展开严格的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将被解除合同、停止聘期;即便是任期期满考核合格,要想保住荣誉,也需要参加下一轮的竞聘。如此一来,教师之间就形成了良性的竞争氛围,人人都有机会和可能当上首席,教学技能的比拼赶超就会带来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笔者认为,让“首席教师”不仅得到鲜花和掌声,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待,这才能真正留住他们的人,也留住他们的心。以“只讲情怀不讲待遇”“只讲奉献不讲获得”对教师进行道德绑架,在当前看来是不可取的。在“用情感动人”之外,还得讲“付出有回报”,如果只是给“首席教师”画大饼,而不去提升他们切实的获得感,那么当城里的或是私立的学校向其抛出橄榄枝时,他们还是会动摇初心。
让“首席教师”不仅得到鲜花和掌声,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待,这才能真正留住他们的人,也留住他们的心。
新闻推荐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近些年发病有年轻化趋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将于...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