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省植保总站邀请有关专家,根据小麦苗情、菌源基数,结合气象预报等因素进行会商,判断预计小麦赤霉病全省大发生,发生面积约2950万亩,需实施预防面积约7000万亩次。专家强调,要采取“预防为主、主动出击”和“适期防治、见花喷药”的防控措施,选择防效好且对毒素抑制作用强的药剂,坚持两次防治不动摇,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降低毒素含量,确保粮食安全。
专家分析,近年小麦赤霉病在安徽省重发频率高,冬闲田、秸秆还田面积比例扩大,有利于田间菌源积累,环境菌源总量大。近日各地调查,稻茬麦区平均稻桩枝带菌率一般为0.5%至2.6%。淮北麦区玉米秸秆带菌率一般为0.5%至4.0%。当前环境菌源量已满足赤霉病大流行的菌源条件,随着气温上升,田间菌源量将进一步增加。全省小麦因播种期不同,生育进程不一,抽穗扬花期长,遇阴雨风险大;生产上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不强。为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各地普遍重施返青拔节肥,均有利赤霉病发生流行。此外,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气象条件总体也有利赤霉病发作。
省植保总站要求,在农业防治方面,要合理运筹肥水,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在化学防治上,要防治适期,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期开展一次预防(见花打药),施药后5天至7天后开展第二次预防,对高感品种、生育期不整齐、花期遇多阴雨天气的田块,还应开展第三次防治。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可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要科学选择防治药剂,选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智能植保无人机、热雾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按药剂说明书推荐用药上限用足药量和水量,均匀喷雾。热雾机防治,应配合稳定剂使用,智能植保无人机施药应添加助剂,增强喷雾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专家强调,药剂选择以小麦赤霉病防控为重点,统筹做好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兼治工作,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慎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推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小麦籽粒感染赤霉病菌后在潮湿条件下可在麦穗或收获的麦堆中继续侵染,要及时收获,晾晒烘干,以免真菌毒素进一步增加。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王菲春风起时,安徽合肥蜀山区马岗村就像在画中了。通向田间的木栈道、从稻田里“长”出的阳光会议中心、古朴...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