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洪非(1923——2007)安徽望江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黄梅戏研究会副会长,著名黄梅戏剧作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终身享受者,一级编剧,在黄梅戏创作,研究领域成果丰厚,整理,改编和创作了(天仙配)《女驸马》《春香闹学》《桃花扇》《牛郎织女》等剧本,并拍成了电影电视剧,另主持编校了《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卷》,担任《中国戏曲志。安徽卷》副主编。同时他耗数年心血编写了30多万字的《黄梅戏源流》一书,成为研究黄梅戏的经典之作,为后人提供研究黄梅戏的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参考资料。
我与陆洪非先生既同乡又同学,同时又因我的父亲是他中学时代的老师,我们更有着世兄世弟的关系,自然有些和情会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之中,始终不能忘却,就像电影似的一幕幕地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1938年,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安庆沦陷,就读在安庆中学的望江籍学生大部分失学,返回故里,辍学在家,焦急不安,就在这年秋天,由当时地方上有名望的教育人士檀颉韩,徐家禾,宋又征,陈建午等人发起筹办了望江县初级中学临时补习班(即今天望江中学的前身)。当时补习班分为两个班,甲班为初三,初二复试班,乙班为初一新生班,总共只有约六,七十人,当时陆洪非和我都是在校生,他是读初三,我是读初一,虽然不在一班,但因人数不多,天天相见,都很熟悉,从那时起我们也就相识了。抗战胜利后,他先后在合肥《皖报》芜湖《大雷通讯社》和安庆《新晥铎》报社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开始接触中共地下党员靳彦俊(河南人)黄冈(周绍甫,安徽望江人)等人开展革命活动,传抪进步思想。1945年冬,他回到家乡,与几位进步青年发起创办了《雷池文艺社》,那时我也参加了,记得在成立大会时还拍了合影,这是我与他第二次在一起。不久他与宋树传,黄冈、宋树林,宋立森,陶然,白桦等人还在合肥筹办了一个32开含有进步性的单行本小刊物,取名为《雷池月刊》。每期二十几个页码不等,(仅出了一期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了),在第一期上,他用笔名“虚实”在上面写了一篇《旅途随笔》,文中既写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对国民党的黑暗揭露进行了严厉的鞭鞑,一颗赤子之心溢于纸上,在当时社会上反响很大。
1950年初、我和他都回到了家乡,那时他在望江中学教书,我在县文化馆工作,同在一个县城,交往更为密切,经常在一起谈诗论事,十分相投。1953年后,他调入安徽省文化局剧目室工作,专心致志地从事黄梅戏剧的创作与研究。由于他的刻苦勤奋,在黄梅戏剧研究和创作领域里成了大家,先后编创了《天仙配》《女驸马》等黄梅戏剧本,演出后,享誉海内外。从此他把黄梅戏创作和研究视为自己一生的重心,贯穿一生。
在“文革”期间,他受到冲击,历尽磨难,但在平反后,却与人很少言及,而是泰然处之,更加积极工作,可见他识大局,朝前看,豁达乐观,与党同心同德的宽阔襟怀,但这并不意味他失去了直面“伤痕”,直面生活原色的勇气,实上显示出他对祖国母亲的一种自觉体谅和诚挚眷爱。
1989年冬,我去合肥参加省考古学会代表大会的会议期间,去他家看望过他,这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当我对他在黄梅戏剧上的研究和创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示祝贺时,他非常谦虚地对我说“革命工作不分行当,条条河流归大海,你我都是为党工作,为人民工作。我做的还很不够。“并亲手赠送我一本他的著作《黄梅戏源流》作为纪念。这本书一直放置在我的书架上,每当翻到它,见物生情,怎不依依和深深的怀念!
他不仅是我辈份上的老大哥,好大哥。他那种坚持真理,不畏权势,不卑不亢,坚韧不屈的性格,更是我学习上的榜样,正如安徽省文物局长陈建国同志对他的评价;“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先生之神,山高水长!
新闻推荐
■安徽博物院社教活动:五彩青铜活动时间:3月30日上午10:00,下午14:30活动地点:三楼阅读空间活动对象:6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12人...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