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史上最全面最权威的《汪曾祺全集》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昨日汪曾祺儿子汪朗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全部作品里更能看到父亲的性格,他自认不是大家而是能进文学史的“名家”。
“不像话”的父亲汪曾祺
1985年人文社给汪曾祺出过一本小说集《晚饭花集》,那是汪曾祺出版的第四本书。汪朗介绍,1987年67岁的汪曾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国,是去美国,“当时中国作协推荐他的时候,国际写作计划的领导说没听说过这个人,但是他去了之后挺会折腾的,弄得大家都挺喜欢的。他就拿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和《晚饭花集》作为自己的身份证明。”
“我们家老头有点不像话,对自己的作品又不是很在意,经常东西写完以后不知道扔哪儿,也没有底,所以有些东西漏子比较多,错得也不少。而且他还有一个习惯,他引用东西的时候一般不抄原文,就凭自己的印象。”汪朗感慨,此番出版的《汪曾祺全集》非常“较真”让自己很感动,“从一个接受西方影响那么深的人,慢慢变成运用中国语言非常熟练而且写东西非常直白的作家,他是怎么走过来的?你单看他的那些选集是看不出来的。里面还有很多的书信,我爱看那些杂七杂八的,看他的书信,看他后来的一些旧体诗,能够更多地看出他的性格。”
老头的本事教不来学不了
“我们家老头写作有一个特点,开始不动笔,就在那瞎想,谁都不理。我们家里人就说老头又在直眉瞪眼。”汪朗说,父亲一杯浓茶能在沙发上构思半个小时,打好腹稿再动笔,“所以他说能够写得比较流畅跟这个习惯可能也有关系。”在汪朗的记忆里,父亲喜欢翻各种各样的杂书,“吃喝的,还有景德镇陶瓷的,包括谈画的,等等。所以他的作品里面,人物对于各种事物的见解都挺在行的,那实际都是他的见解。跟我们谈的也都是这些犄角旮旯的事,没有给我们讲哪个文学名著好在哪儿。”
“加到我头上的好多头衔都是瞎扯的,老头的创作本事我们是学不了的,而且他也看不上我们,也没教过我们。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妈一般都是把儿子看得比较高,而且老想有所成就,就跟老头说你教教他,你都这么大名气了。他从来不说一句话。说急了,就把脖子一拧,说我写作的时候谁教过!我们明白了,这就是朽木不可雕。所以对于写作上,他真的没有教过我们,我们也没有从他那学过什么,起码没有什么秘籍。”汪朗说。
自认名家坚决反对“乡土派”
“在我们家他好像没有说过他是什么派,但是起码他说他不是乡土派,这是很明确的,因为他认为乡土派的创作态度和创作立场都是封闭的,只是把自己圈在那么一个小地方。”汪朗说,父亲坚决不同意自己是乡土写作,后来看了《京派小说选》觉得把他列入这一派倒还可以接受。“京派不是京味,很多人把京派和京味弄混,京味他不是太接受,但是京派相对认可,因为那里头的作家,林徽因、废名,包括沈从文,这些人都是他认可、崇拜的,那里头把他作为京派的最后一个尾巴,他倒是不反对。”
汪朗说,其实在家和父亲不太讨论这些问题,聊起来也都是开玩笑,“他对自己的评价,一个是能进文学史;还有一个就是说中国过去文人有所谓大家和名家之分,大家就是东西写得非常有气势,而且忧国忧民。名家就是写点小品,尤其晚明的那些。他说我成不了大家,我大概能当个名家。”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蒋楠楠
新闻推荐
“近期有一期培训班,我正在准备课件!”3月4日,淮北市公安局教育训练支队专职教官于静对记者说。她那清脆的声音,透露出一股自...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