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雁南鲍童
本报通讯员姜现鹏摄影报道
青石板、石头墙、枝头上高挂的红灯笼,2月12日,正月初八,虽然大多数人已经结束了新春假期,但是在上九山古村风景区,来此逛庙会、作祈福、参与民俗展演等各色年节活动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古村沉浸在一派新年的热闹喜庆中。
刚走进古村大门,一串串火红的灯笼,映衬着古村显得格外喜庆吉祥。沿着古村街道进入,尽是玲琅满目的年货、纪念物、福气礼品,整个景区都沉浸在过年的愉悦与幸福气氛之中。景区内,每天还有画糖画、摊煎饼、喝大碗茶等民俗体验活动。沿途走下来记者发现,原本靠石头堆积起来的老院子和街巷,在青灰色的厚重古朴中多了些喜庆与活泼。
据了解,上九山古村的庙会从大年初一开始,将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而上九古村也成了临近地区市民们的出行首选。据统计,截至2019年2月10日(大年初六)17点整,景区旅游共接待游客约14余万人次。
“当初最开始来到村里的时候,这里几乎没有路,胡同窄得像走廊,整个村就剩下寥寥十户人家,大部分房子废弃多年,房倒屋塌、荒草丛生,很多地方连人都进不去。”上九山古村景区总经理黄明利介绍说。而就是因为少人居住,且交通不便,让上九山村可以相对大规模的保存下来。“损毁的院落、房屋,当初我们按照原本的建筑风格修复。”黄明利说,为了更好地还原古村的风貌,他们走遍了包括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收购门、窗、瓦、石板之类的老物件,“当时光老瓦片就用了700多万块。”黄明利说。
村子里现存最早的房子——明朝永乐年间的老房子,以及历史遗存的进士院子、学堂、油坊、酒坊都已经修缮完毕,成了游客游览的“主角”。村民们还办起了农家乐、建起了民宿,大戏台上又开始唱起了大戏。上九山新春庙会也已经办了三年了,除了把比较有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请到村子里来为游客表演外,村里还举办了一些民俗展演,像婚俗展演、斗鸡斗羊表演。仅在今年2月5日大年初一天就来了2万多游客。黄明利介绍,这五年的时间里,上九山村从荒凉山村,到国家级古村落、全国旅游特色村、国家4A级景区,上九山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上九山村自古地少人多,除了村子依山而建从而减少侵占耕地外,上九山人还有外出经商的习惯,从最开始贩卖鸡苗、鸭苗,上九人挑着担子,从走村串巷到十里八乡。后来,邹县有了火车站,他们就挑到济南、胶东、徐州、西安,甚至出了山海关,把鸡苗、鸭苗卖到东北三省。当时聪明的上九人想了一个办法,因为小鸡孵化时间需要21天,他们算好了时间,在还是鸡蛋的时候就出发,做几天火车到了地方恰好小鸡孵化出壳,就降低了小鸡路途中的死亡率。
现如今,很多上九人选择了回到家乡,“2014年春节,当时村里只是初步恢复了原貌,围墙还没建好,大年初一的上午,游客就达到了爆满的状态。而对村民们来说,那个春节是一次巨大的震撼。”黄明利介绍说,2015年,景区鼓励村民回乡创业,餐饮、服务、农副产品加工。看到同村人挣到了钱,更多村民返乡。“现在村子里有100多人在景区工作,从事保洁、绿化、保安、零散工程维护,他们都是景区的固定员工。还有些村民在景区内做些小生意,卖些农副产品,或是开个农家乐饭店。基本上原本村子里的村民闲下来的不多,都在围绕着这个景区在工作。”黄明利说。围绕上九山,附近还有几处旅游项目、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所产生的产业集群效应,在丰富了周边的旅游项目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子的更多劳动力。
留住一个村庄,就是留住了一处村民的生活载体,留住当地村民的民俗民风,在这个载体当中可以延续下去。原本封闭的村庄因为这片景区在变的欣欣向荣的同时,也更好地把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挂满红灯笼的古村显得热闹喜庆。
歌舞展演。
婚俗展演。
糖画民俗。
村内游客
络绎不绝。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国家教育部公示了关于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和改革试验区遴选结果,认定并命名北京市东...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