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月3日报道,“我去安徽乡下,采访小岗村的农民和他们签下的包产到户“生死状”;去温州与拿到第一份营业执照的女士交谈;站在香港对面的海角上,在如今堆满集装箱的港口讲述深圳的故事……这样才能向西方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
去年12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公共历史学教授迈克尔·伍德撰稿并主持的纪录片《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在中国迅速走红。
一个个关于“人”的小故事,串成了一段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篇章
2016年初,迈克尔撰稿并主持的纪录片《中华的故事》在英国广播公司二台黄金时间段播出。与西方媒体以往的一些制作不同,这部系列纪录片从普通中国人的视角追溯历史,讲述中国从古代夏商周到改革开放时代的巨大历史变迁。“《中华的故事》更多聚焦古代中国的文化流传,谈及现代中国的部分非常少。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我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非常好奇。经过整整一个夏天的拍摄,在采访了近50名改革开放亲历者、从5倍于节目时长的素材中千挑万选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就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迈克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谈及此次拍摄经历,迈克尔深有感触。“在拍摄前,我已经通过一些书籍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做了一些了解。但当我去到中国,见到那些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人时,我从内心深处感到激动和敬佩。”
“当小岗村的农民告诉我,他们即使冒着被“杀头”的风险也要尝试分田到户时,当时任邓小平翻译的张维为教授告诉我,恢复高考时坐在他身边参加高考的有矿工、农民时,当清华大学薛澜教授告诉我,有一天突然得知自己可以参加高考,命运从此被改变时,我深深地被打动了。他们就像“地里的盐”!”
迈克尔解释道,英国人用“地里的盐”来形容高尚、真诚的人。在拍摄《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过程中,他遇到了太多这样的中国人,每个人与改革开放相关的经历,都深深地震撼着他。
改革开放40年间,小岗村的农民为填饱肚子而开起了餐馆,“粮食不再短缺,盘子里装满了食物”;卖扣子的温州妇女成为一家服装辅料公司的创始人;干农活的少年成长为中国著名高校的教授;当年在英国肯特大学留学的女孩以中国驻英国大使的身份再次回到英国……一个个关于“人”的小故事,串成了一段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篇章。
“西方人对今天的中国有很多刻板印象,误解很多。”迈克尔告诉记者,若想让西方观众摒弃对中国的偏见,就要以人为中心,让人来讲故事,而不是简单论理。
“讲好中国故事有许多种方式。我们的方式是讲出中国人民的创造力,从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出发,请他们说出自己的故事。”迈克尔说:“当然,观众的感觉也至关重要,要把画面、音乐、解说词结合起来。中国如果想向西方观众更好地讲故事,或许应该吸纳一些西方纪录片的制作方式。”
目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正在重新制作剪辑,准备在欧美等地播出。
“中国必将更加开放,这个趋势不可阻挡”
迈克尔也向记者分享了他自己的经历:上世纪80年代初,迈克尔第一次去往中国,在从郑州到北京的火车上,他惊讶地看到有人在车厢过道做饭;2018年再到中国,他发现现代化的高铁已四通八达。在纪录片中,迈克尔毫不吝惜地用大量篇幅介绍中国高铁:全部自主研发,最高时速420公里;到2017年底,中国高铁里程已达到2.5万公里,里程数是世界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总和,随时准备“走到国外去”……“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国家整体变化太大了,这是一个伟大而复杂的故事。”迈克尔说:“我所接触的每一个写过邓小平传记的西方专家都认为,市场经济对中国十分有益,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
通过聆听中国人的故事,迈克尔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人对世界也充满好奇,每一年走出国门看世界的中国人的数量都在增长,中国必将更加开放,这个趋势不可阻挡。”迈克尔说:“如今,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法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几十年,中国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我对此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迈克尔以研究英国和欧洲史著称。但他告诉记者,小时候读到的一套关于中国艺术、建筑、诗词等内容的丛书,让他从那时起就深深迷恋上中国文化,爱上了中国诗词。“如今的中国,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但传统文化和历史并没有随着现代化进程而被消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仍能从中国百姓的生活中流淌出来。”
今年,迈克尔准备再次到中国去。“我非常喜欢中国,每一次拍摄结束后都不想离开。”
(原题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正在重新制作剪辑,准备在欧美等地播出 “讲出中国人民的创造力”》)
新闻推荐
全国泌尿外科医生可在肥接受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培训星报讯(张薇记者马冰璐)近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中国泌尿外科临床手术教学...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