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张玉芳
去年全省全年收购粮食2084万吨,其中市场化收购占63%。 1月27日,记者从省粮食与物资储备局获悉,安徽省粮食收购已初步形成市场化收购 “唱主角”与政策性收购“兜住底”的新政策体系。今后,粮食价格由市场主导,优质优价、优良优购成为新常态。
安徽省去年自6月6日起在全国率先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但与往年相比,小麦托市收购量明显下降。根据中储粮安徽分公司有关负责人分析,去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下调,收购等级提标。同时,托市收购中还新增了一项食品安全检测指标,要求托市收购小麦呕吐毒素指标必须达到1000微克/公斤以下。 “收获期的连阴雨导致小麦品质下降,加之收购政策调整,符合国家最低价收购质量标准的小麦偏少。 ”
针对这一情况,全省建立10亿元规模粮食市场化收购信用保证基金,支持市场化收购。为引导农民适时适价销售手中小麦,多地出台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市场化收购。省级层面,适时启动超标小麦的省级临储收购,帮助农民减损增收。
“实行粮食托市收购,初衷是保护农民利益,但从近几年来看,托市收购主导粮食价格后,也造成国家库存涨多,一定程度干扰了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的发挥。 ”省粮食与物资储备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两年,国家持续释放改革信号,下调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缩小最低收购价启动范围,推迟启动时间。从去年来看,政策导向作用十分明显。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也意味着,粮食市场化收购导向将更加明显,政策性收购为主的‘政策市’向政府引导下市场化收购为主的“市场市”转变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同时,农业补贴重心由‘补流通’转向‘补生产’,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正在逐步回归‘兜底’本质。 ”省粮食与物资储备局局长万士其表示,对于新组成的粮食与物资储备部门来说,也是一种新考验,需要转变观念、适应变化,不断深化粮食市场化改革。
万士其介绍,安徽省将发挥市场导向与政策托底双重作用,维护收购大局稳定,引导农民调优种植结构。一方面将激发购销活力。各地要积极出台支持政策,促进各类企业入市收购和经营。国有粮食企业创造条件带头开展市场化收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则要增强政策兜底实力。统筹化解局部仓容矛盾,提前做好收购预案。认真执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建立健全不达标粮食收购处置长效机制,保障好种粮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
万士其表示,新的一年,安徽省将聚焦“优粮优购”,创新储备粮管理。同时,计划开展优质优价储备试点,鼓励收储强弱筋小麦和优质长粒型籼稻。
新闻推荐
本报讯2018年,安徽省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扶贫,贫困人口增收效果显著,直接受益人口约348.8万人,人均净收入2313元,同比增长32....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