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章中林
小时候,家乡有一条长长的石板路,从老家的屋后穿过,横贯整个小村。那条路铺的是青条石。尽管被一代又一代的脚打磨着,它却并不显得沧桑、老迈——光如磨刀石,发出蓝幽幽的光。石板路下一个岭,过一个桥,通向小镇,连接着更远的地方。
有人说这是一条古徽道,是一条流动的大动脉,但是在我,已然没有了这个印象。儿时暑假,我喜欢光脚走在它的上面,或奔跑或嬉戏,冰的人心里痛快。纳凉了,连凉床也不搬,找一块长些的石板就躺上去。光光的身子贴着凉凉的石板,那一个舒服啊。抬着头,对着天,尽管只有一爿天空,但是我们却喜欢在天上找银河,找牛郎织女星。
那时,对天空充满了好奇,期望着自己也能像张衡一样做一个科学家。遇到有蝙蝠飞过,我们就跳起来,举着鞋子对着它们嚷起来,扔着鞋,唱着:“洋老鼠(即蝙蝠),撂皮鞋,白天不来,晚上来。”这儿歌有什么意思呢?好像没有。自然,皮鞋当时我们也不可能有的,但是这个旋律我却牢牢地记住了。
现在想来,那或许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吧。我们闹的时候,大人们摇着扇子,坐在石板上,说着家长里短,较量着田地收成。
父亲对石板路有着深深的感情,敬重而虔诚。父亲说,石板路是家乡的脊梁,它挑起了荣辱兴衰,见证了乡亲的风雨人生。家乡本是一个贫穷的山村,因为有了它,成了徽道上一个节点,乡亲们才渐渐走出了山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村子里,几间高门深院的宅子,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
父亲一生守在家乡。虽然脊梁几乎被生活压成了一张弓,但是他却努力地挺直脊梁,快乐地行走在石板路上。春寒料峭,寒霜如雪,父亲就牵着水牛,扛着犁铧走向了田野;炎夏如火,水气如蒸,父亲就挥镰收割,挑着早稻奔向了稻场。秋日硕果满枝,自不必说,就是寒冬,水冷刺骨,风面如刀,父亲也不会停下奔跑的脚步,挖沟理墒,翻田备耕。父亲的那一双脚始终踏在坚实的石板路上。父亲常常说,走踏实的路,干踏实的活,心里才踏实。父亲的这话我信。因为每次遇到什么迈不过去的坎的时候背着手在石板路上走一走,父亲就会心平气和,脸上带着自信而安然的笑。
上初中,要到镇上去读书。父亲挑着被絮送我到村口,嘱咐我说:“石板路很长。走出去,不要辜负了祖先。用心读书,好男儿志在四方。”可是,苦读几年,我沮丧地踏着石板路回到了家乡。父亲看看我,却很淡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庄稼种好也是一枝花。”
于是,我开始追随着父亲的脚步丈量着石板路上的岁月。每一个清晨,每一个黄昏,我牵挂着金黄的油菜,我惦记着扬花的水稻,我担心着吐絮的棉花。石板路上,堆满了我的汗水,我的劳累,我的力量,我的希望。我的脸膛晒黑了,我的背脊脱皮了,我的手掌生趼了……但是我却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充实。待到挑着沉甸甸的收获,我快步如飞地踏响丰收之歌的时候,那种快乐,那种享受,是什么劳动能够给予的呢?那是真实的饱满,那是金黄的获得啊。
农闲时候,落日熔金,捧一本书,坐在石板路上静静地读,那时光是多么宁静和悠长。夕阳在斑驳的墙壁上画着明暗交替的版画,雾霭开始在田间弥漫。小路上,牧童的牛鞭响了,牛们摇头摆尾地向村子里走来。炊烟袅袅,灰白的颜色给人一种暖意。我想,那归巢的燕子和麻雀当是感受到了。不然,它们不回巢儿,在檐头上下翻飞,争论些什么呢?
或许真的像父亲所说,我是一只静不下来的家雀儿吧。没有几年,我也跑出了故乡,在城市里谋到了一份工作。但是,我却始终不能忘记父亲送我到村口的情形:他站在石板路上,泪花闪闪,挥着手,望着我走出很远很远。
现在,石板路被水泥路代替了,但是我却有幸保存了几块青石板。每次看到它们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过去的岁月,历久弥新。
新闻推荐
安徽省再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研究
重点开展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研究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