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时至深秋,夜幕降临的时分已是冷风瑟瑟,记者日前却在南门小学森林城校区的体育馆内,看见了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60余名穿着统一服装的中老年人在专业教练的带领下,进行舞蹈、健身气功等体育锻炼。
除了可享受灯火通明的室内体育场馆,这些运动中的中老年人身边还有专业医务人员,在锻炼前后和休息时对他们的血压和心率等指标进行监测,并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和意见咨询服务。“能拥有这么好的健身环境,得益于我区正在推进的全省体医融合慢病干预试点工作的开展,而这些中老年人就是参与到该试点项目中的慢病患者。”区卫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每次运动前、中、后都会给他们测量血压,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锻炼方式指导,如在测量中发现异常情况,我们会立即要求他们停止运动,由医务人员进行观察监测,并将搜集到的数据指标提交后台,作为对他们的“运动处方”进行微调的依据。”据四里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处方”包括个人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周期、日常饮食等内容,还包括日常运动、饮食、睡眠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我们为每个参与试点项目的患者都建有一份健康档案,利用健康体适能测评软件收集他们的健康数据,结合他们的医学体检情况,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联合为每个人订制安全、有效的‘处方’。”区国民体质监测站负责人说。
据介绍,我区体医融合慢病干预试点项目于今年3月开始招募慢病人员,5月中旬正式实施。在省市体局部门的指导下,我区筛选了106名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病患者,在进行医学体检和健康体适能测评后,由医疗、运动专家开具“运动处方”进行健康干预,同时给予线上线下的专业健身指导,并根据每个人的指标变化和身体感受不定期对运动处方进行微调。
同时,我区将参与该试点项目的106名慢病患者,被分别安置在南小森林城校区体育馆和45中橡树湾校区体育馆的两个科学健身运动服务站点进行慢病干预。每周三和周六的晚上,区卫计部门会抽调10名医务人员,轮流在各站点提供现场服务。
欧良树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骨科主任医师、国家级气功社会指导员,主要负责现场教五禽戏。“我想教会他们的不仅是一套健身气功,更是一种健康的运动生活理念,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欧良树说,药物治疗只是治标,科学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治本之策”。
饮食口味偏重的患者李乔,根据“运动处方”的建议,减少了日常生活中盐的摄入量,坚持一天不超过6克,并且每天坚持早晚出门锻炼,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两小时。“几个月下来,不仅血压控制效果明显,整个人也精神了许多。”李乔说,如今他和老伴都摘到了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健身锻炼方法。
李乔的“健康之路”,是“运动处方”服务全民健康的有效实践,也是我区探索健康路阳新路径,推进体医融合慢病干预试点的成功典型。
“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是时代所需,这必将促使着体育部门和卫生部门更好地联手推进体医融合、探索健康服务的新模式。”安徽省体育局副局长陈海军说。
据悉,我区实施的全省体医融合慢病干预试点工作将持续至今年11月底。届时将对试点工作进行经验总结,计划于2019年年初在全省范围内选取若干城市进行项目推广。
(周畅 吴俊宽)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合肥上海产业园坚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狠抓项目拉动投资,推动园区向更好、更快、...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