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如今有谁还会去邮局发电报呢?拿出手机,按动几下按键,一条短信就发出去了,既快捷又迅速。发电报这种曾经的通信手段,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和进程,并成为那些年代走过来的人一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李良旭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一次,领导叫我到邮局去给外地业务单位发个电报。领导将电报内容大概地叙述了一下,让我用最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但内容必须完整、清晰。因为发电报是按字来计算费用的,一个字2角线,当时寄一封信才8分钱,真可谓“一字千金”啊。
不知怎地,当领导叫我到邮局去发电报,我的脑海里立刻闪现出当时十分风行的小说《海岛女民兵》中那个断腿特务刘阿太的形象来。那个刘阿太是个潜伏下来的特务,他将发报机藏在断腿处,不时偷偷地将刺探来的情报,用电报“嘀嘀哒哒”地发出去,显得既神秘又惊险。
到邮局发电报,需要领取一种专门用于发电报的“电报纸”。一张纸,三十个格子,一字一格,不需要点标点符号,有点类似古文形式。填写电报内容必须工整、规范。内容写完,将电报纸递给邮局的工作人员审核,确定内容无误后,他们才会将电报发出去。
由于经常到邮局发电报,时间长了,邮局发电报的那个女同志和我渐渐地熟悉起来。她发现我是个新手,发现我的电文有重复或多余的字,就建议我将这些字删去。她告诉我,这样就可以省几个字的钱。例如,将“安徽省”“上海市”,只要写上“皖”或者“沪”就行了。
一次,我又到邮局去发电报,那位女同志送给我一本《电报常识简明读本》,我如获至宝。从此,我发电报的业务越来越熟悉,越来越精通。领导看我发电报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而且费用又低,于是就将发电报的这项工作专门交给了我。从此,发电报成为我一项专职工作,陪伴我走过了很多年。
前几天,我到邮局去办事,突发奇想,走到一柜台前,询问有没有发电报的业务。一位女同志睁着一双困惑的大眼睛望着我:“什么?发电报?现在早没有人来发电报了,这项业务早停办了!”
是啊,如今有谁还会去邮局发电报呢?拿出手机,按动几下按键,一条短信就发出去了,既快捷又迅速。可以说,现在的年轻人几乎个个都是“发电报”的高手,发电报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式”。
发电报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和进程,并成为许多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一生中一段难以忘记的记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夏胜为去年中央环保督察组转办件中,工厂烟气、城市扬尘、油烟污染等大气污染问题是群众投诉举报的焦点。为了...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