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合肥市 芜湖市 蚌埠市 淮南市 马鞍山市 淮北市 铜陵市 安庆市 黄山市 阜阳市 宿州市 滁州市 六安市 宣城市 池州市 亳州市
地方网 > 安徽 > 安徽新闻 > 正文

弘扬新安医学 培育中医人才——安徽中医药大学特色办学推进高水平建设

来源:安徽日报 2018-10-06 09:42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安徽中医药大学特色办学推进高水平建设

新安秀域,徽州城阙,“天下独绝”的新安江蜿蜒穿行其间,古往今来,文风昌盛,名贤辈出。根植于徽文化沃土的新安医学,承载着无数个百转千回的杏林故事,宛若镶嵌在新安江畔的一颗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区域特色、浓厚的流派色彩、突出的学术成就、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安医学始于宋,鼎盛于明清而流传至今,上下800余年间,出名医800余位,著医书800余部。名医名著,名派名说,名药名方,博大精深。新安医学在继承与创新、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名医世家与学术传承、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是我国中医药学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良传统也已成为安徽省中医药事业中的一个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

自1959年建校以来,安徽中医药大学作为安徽唯一的中医药本科院校,先天禀赋“新安医学”优质基因,将“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作为重要的办学理念渗透到育人的全过程,融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文化传承中,积淀为学校办学特色,绘就了一幅大美中医的新画卷。

队伍建设薪火相传

1959年建校伊始,安徽中医药大学就汇聚了一批新安医家执教杏坛,传道授业解惑,占当时中医教师的三分之一。新安儿科世家杨以阶、王氏内科传人王乐匋、郑氏喉科传人郑景岐、张氏医学传人李济仁以及新安名医吴锦洪、巴坤杰、胡煌玙等一大批老一辈专家教授,筚路蓝缕,坚守阵地,成为学校中医基础、四大经典、中药、方剂、临床各科教学工作的奠基人。他们是学校的“拓荒牛”,将学校师资队伍烙上深深的新安医学印记,优良传统流传至今。

1979年学校恢复重建时,再次选调了一批新安名中医充实教学队伍。如中医内科名老中医胡翘武、新安曹氏外科传人曹恩泽、新安黄氏妇科传人黄孝周,以及项长生、胡国俊、吴曼衡、洪必良、张宁生等,使学校新安医学师资后继有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批老一辈新安医家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国医大师,培养了一批学术继承人和学科带头人。如新安名医王乐匋被聘为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面对重任,他为继承人拟定教学计划、修改病案、举办讲座,孜孜不倦,先后培养了吴毅彪、任何、吴南民3位学术继承人,打破了“新安王氏医学”的传统家族式传承,在“外系”中得到更加广泛的流传。1993年,王乐匋获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颁发的“林宗扬医学教育家奖”。

步入新世纪以来,在新安王氏医学第六代传人王键教授的带领下,学校着力建设赋有新安医学特色的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以及新安医学研究科技创新团队。2008年以新安医学传人为主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2009年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1年新安医药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成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目前,学校积极搭建青年教师发展平台,引导新一代新安医学传人茁壮成长,有一大批青年学者积极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他们中大多是省级教坛精英和青年骨干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教师基本功竞赛中屡获佳绩。

队伍强,事业兴。学校精心培育新安医学的种子,在师资建设中发芽壮大,逐步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深厚新安医学素养的人才梯队,为从事新安医学教学和开展新安医学研究积聚了人才优势。

人才培养“三育”并进

在长期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逐步探索构建了 “院校教育-师承教育-新安医学特色教育”相结合的中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了以“厚基础、强能力、重个性、显特色”为特征的中医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医学与人文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并具有新安医学特色的课程体系,注重强化中医经典功底、中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传承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新安医学特色培养。

自2008年起,学校创办“新安医学教改试验班”,实施“双导师制”,既注重夯实基础理论,又强化临床实践,同时注重新安医学学术思想和新安医家临证经验的传承。这种采用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开创了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新安医学的弘扬提供重要支撑,有力带动了学校中医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002年中医学专业成为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2008年成为国家首批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国家首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新安医学也早已融入了该校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学校将“熟悉新安医学学术特色及新安医家临床经验”,编写进新安医学系列教材,形成特色课程群,在限选课中合理安排新安医学相关内容,增设具有新安医学特色的人文课程、新安医学相关理论及临床类课程模块。前期导入性课程有《徽文化概论》《新安医学导论》等,新安医学理论类课程有《新安医学学术思想精华》《新安医学方药选编》等,新安医学临床类课程有 《新安医学临床精要》《新安医学医案选读》等,在毕业前回归教育阶段开设 “新安医家临床经验”讲座,着力培养医学生继承新安医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也全面融入了新安医学文化。学校建成了新安医学文化馆、新安医学古籍部、校史馆、徽州地区新安医学发源地素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赴新安医学发源地实地调研考察,定期邀请新安医学专家、文化名人举办报告、讲座,加强学生新安医学文化的熏陶。安排学生在新安医学文化馆、校史馆担任讲解员,让他们在自我学习和自我宣传中深悟文化精髓。学校还将新安医家医德医风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大学生新安论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将“新安医学网站”作为新安医学教育的重要延伸,在潜移默化中持续培育学生的新安医学文化素养和品质。

办学50多年来,该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新安医学学术素养的高素质中医人才,为安徽省中医药领域输送合格中医人才1万余人。近三年来,学校中医学专业就业率分别为 94.62%、93.02%、94.46%,考研率达到34%以上,其中新安医学教改试验班近三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中医专业学生近三年共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项17项,其中国家级奖项7项。

学术研究继承创新

新安医学是一座“富矿”,如何把它充分挖掘,是安徽中医药大学近年来开展学术研究的重点。依托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及安徽省“115”新安医药研究与开发科技产业创新团队,该校科研逐渐凝练形成了新安医学文献研究、特色理论研究、防治疑难疾病临床研究、名方验方开发研究等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学校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与“新安医学”相关的项目200余项。学校承担的“新安医学传承与发展研究”课题,是我国首次将中医地方特色学术流派研究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项目,标志着学校在引领新安医学传承创新研究方面再次迈上新的台阶。

学校建立起新安医学古籍部、新安医学文化馆,追溯新安医学源流,发掘新安医学文献价值,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新安医学文献资料,共陆续征集到新安医籍文献1377册、善本200余册,学校图书馆目前馆藏新安古医籍300多部。步入大数据时代后,学校顺势而为研发出“新安医学文献数据库”,组织整理出版了 《新安医籍丛刊》《汪石山医学全书》《新安名医考》《新安医学精华丛书》《新安医学名著丛书》《新安医学集成》《新安医学研究》等一大批学术著作。 2012年,《新安医学精华丛书》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 2016年,王键教授主编出版的《新安医学流派研究》,进一步从地域文明、内涵特色、医家医著、学术理论、创新学说、临床风格、各科成就、流派传承、现代研究、文化视野等方面,由点及面、点面结合,全面呈现了新安医学的结构体系、学术内涵和创新发明之处,在中医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新安医学学术研究丰富中医理论体系。学校成立新安医学115创新团队,通过深入研究新安医学特色理论,总结提炼出新安医学十大学说:即营卫一气说、动气命门说、错简重订说、新感温病说、外损致虚说、暑必兼湿说、燥湿为纲说、八字辨证说、医门八法说和养阴清肺说;探讨了中风病“气虚血瘀”、消渴病“阴虚燥热”、肺胀“肺失治节”、痹病“脾虚湿盛”等病机理论,为教学讲授新安医学知识提供了新理论、新内容。

近10年来,学校在新安医学学术研究领域共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近10项,其中,“基于新安医学特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研究”成果荣获2013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新安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应用创新研究”获得2016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医疗服务凸显特色

特色优势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当下需求,安徽中医药大学医疗服务秉承新安医家仁心仁术和临证经验,凸显新安医学诊疗特色,努力弘扬其独特优势,服务于人民大众健康。

学校组织临床专家,围绕优势病种,在前期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从新安医学防治疑难疾病临床经验着手,深入开展中风、消渴、肺胀、痹病、喉病等病种的临床研究,运用新安医家独到的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温补培元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脾化湿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清热养阴法治疗咽喉疾病等,充分发扬新安医家临床诊疗特色优势,形成了系列规范的临床治疗方案和综合疗效评价体系,完善和创新了具有新安医学特色的诊疗理论和技术方法。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学校及时发扬新安医学之长,推广预防保健经验惠及百姓。如根据叶天士治疗温病、吴谦治疗口疮“清瘟化湿”的治疗法则,遵循“清轻灵动、轻可去实”的用药原则,拟定以金银花、芦根、淡竹叶、生甘草等组成的协定方防治手足口病,效果显著。治未病养生重视新安医学预防保健经验,辨证运用系列膏滋药,用于防治慢性风湿病、呼吸病、老年病、妇科病等,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新安名方验方的开发也有力地促进了中药产业发展。目前,学校基于疗效确切的新安医家名方验方,开发出脑络欣通胶囊、复方丹蛭降糖胶囊、化痰降气胶囊、固本咳喘胶囊、金泰冲剂、阳和平喘颗粒、热毒清口服液、咳喘平冲剂、滴鼻灵、咽康灵等中药新药和系列特色院内制剂,有效提高了服务地方的能力和医疗水平。

文化传承塑造品牌

新安医学也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安医学文化已经从点点滴滴融入了校园,化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办学的软实力。

学校校徽以“悬壶济世”为切入点,象形“中”字,以药葫芦代表“北华佗”、徽派建筑代表“南新安”,两个医学文化在安徽中医药大学交融,得到传承。缘于学校校徽的深厚文化印迹,学校校徽荣获全国中医药标志性文化作品一等奖。学校校训“至精至诚、惟是惟新”凸显了新安医学大医精诚、务实求新的文化精神;学校校歌《青春在飞扬》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安中人立足于新安热土、华佗故乡,弘扬岐黄之术,放飞青春梦想。

在校园建设上,老校区设有新安楼、新安医学文化墙、新安医家宣传专栏、新安医家雕塑像;少荃湖新校区总体设计凸显徽州新安文化特色,全部建筑体现徽派建筑风格,校园道路规划以南北中轴新安大道为主线。目前,全新设计的新安医学文化馆正在建设之中,计划2019年9月投入使用。

建校50多年来,学校新安医学办学特色的彰显,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办学特色受到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同,学校先后多次应邀在全国各地作有关新安医学人才培养的专题报告,取得较大反响。浙江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十余所兄弟院校来学校调研、学习学校中医学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2014年安徽中医药大学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特殊贡献奖,新安医学办学特色及研究成果是其重要支撑。

学校校长彭代银表示,将禀赋“新安医学”优质基因,坚持“特色弘校”,自始至终用开放的理念培育具有 “新安医学”特质的中医人才,用创新的思维揭示新安医学的科学价值,用丰硕的新安医学研究成果服务社会,孜孜以求,踵事增华。

新闻推荐

前8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2.3%

本报讯(记者郑莉)记者日前从省能源局获悉,今年以来,安徽省宏观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全社会用电同比增长较快,1月至8月,全社会用电量...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弘扬新安医学 培育中医人才——安徽中医药大学特色办学推进高水平建设)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