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合肥市 芜湖市 蚌埠市 淮南市 马鞍山市 淮北市 铜陵市 安庆市 黄山市 阜阳市 宿州市 滁州市 六安市 宣城市 池州市 亳州市
地方网 > 安徽 > 安徽新闻 > 正文

望江挑花代表性传承人王世福: 醉心蓝白世界,游针走线千年

来源:新安晚报 2018-10-02 13:18   https://www.yybnet.net/

看着挑花作品,王世福就像看着一件件珍宝。

望江挑花手艺巧,一方织布有乾坤。始于唐代的望江挑花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一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1979年、1982年、2000年,作为安徽民间特色工艺的望江挑花艺术,三度进入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作为装饰,并多次作为礼品赠送国内外友人。挑花虽美,传承却难。望江县的王世福先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几十年如一日,用挑花艺术家特有的敏锐思维、真挚的热情、灵巧的双手,探索出了一条产、学、教相结合的新路。

1白底蓝花头巾,尽显百姓爱美之心

据说在唐代,生活在望江县香茗山麓的一方百姓,一直守着地少人稀的峰、峦、岭、岗,过着“日里撑船撒大网,夜里点火织网纱”的日子,虽不太富裕,但还算安逸。

或许是出于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在日复一日的“男耕女织”之余,天生爱美的村姑们便常常一起琢磨着怎么在织纱巾、头布时添上花纹,就这样,最初的望江民间挑花便在村姑们的揣摩中应运而生了。

望江挑花在传承发展中逐步形成挑、钻、游、织四种针法技艺。构图元素取材于生活,除各类几何图形外,常见的还有花鸟、山水及与日常息息相关的生活、生产活动。

与四川挑花、湖北挑花、云南挑花相比,望江挑花以其能形成正反相映成趣的独特技法,凸现了望江古雷池文化的精与深。据说,最初指点并传授这一独特技法的还是唐代大文学家罗隐。一年秋天,在香茗山中蛰居栖身的罗隐在山中采撷贮备过冬的野果时,正巧遇上几位头系布巾的村姑也在山上采果打秋,于是儒雅斯文的罗隐很有礼貌地迎上前施礼问候,并与她们边采果边攀谈起来。从村姑们忙碌的身影中,罗隐发现她们头上那飘忽不定的白底蓝花头巾虽然美观、大方、耐用,但由于其花卉图案是飞针走线刺绣的,正面虽然好看,反面的针脚线却较乱,很不雅观,于是灵机一动,建议村姑们今后刺绣不妨用针在白底布的两面进行挑绣,并随手从身旁的柞树上折下一根长刺,对着村姑们取下的头巾做演示。村姑们把罗隐的指点默记在心,回去后便拿针线和白布按照罗隐的指点挑绣起来。果然,挑绣出来的图案正反相映成趣,如出一辙,令人耳目一新。尔后,这一独特技法一传十、十传百,慢慢便成了望江挑花之特艺。

王世福在检查作品是否完美。

2一针一线一巾,技艺传承却非易事

望江挑花除了它与生俱来的“土、特、奇、古”四大特点外,还有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构图及挑、钻技巧。大到一个地域、一个村庄,小到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构图各有各的心智,挑、钻各有各的技巧,但终究又都是仅凭一根针、一绺线在青与白、蓝与白的搭配中“游刃”。也正是这门看似简单,又颇具奥妙的汉族民间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让人们一次次找到了美的感觉和享受,并得以世代传承。

1979年,在安徽省群艺馆、博物馆及有关专家、艺术家的关爱和推介下,深处乡野、鲜为人知的望江挑花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一只孵于香茗山麓,在古雷水中扑腾了千余年的“丑小鸭”,一夜之间变成了“白天鹅”。1981年,望江挑花再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为安徽厅古朴典雅、美观大方的靠垫、手扶垫,再一次展示了望江挑花的魅力,吸引着人们赞美的目光。2000年,望江挑花三度进入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并多次作为礼品赠送国内外友人。

望江挑花虽然深受社会各界喜爱,但如何让其发扬光大,却困扰着一心扑在挑花上的王世福。

当时能挑花的人大多年纪比较大,眼睛看不见纱,年轻人又不愿学,望江挑花面临失传、断代危险。于是,王世福四处呼吁、提议案、组织展览……最后萌生了将望江挑花推向市场的念头,他要在市场中找出路,以市场回报来传承这一技艺。

王世福,1954年2月出生于望江县华阳镇滨江农村。1978年,王世福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1979年分配到望江县文教局从事文化工作,以后一直在望江文化部门工作。因工作关系接触望江挑花后,再加上自己是学美术的,所以王世福爱上了这一传统民间工艺。出于喜爱更是责任,王世福考虑再三,辞去了县文物管理所、县博物馆主要负责人职务,解除繁琐的行政事务,轻装上阵,协助当地成立了挑花公司,开启了望江挑花以生产促保护的序幕。

为了不使望江挑花失传,望江县在采取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中吸引了不少挑花人员,可惜每个人的技艺都不全,大都只知挑、钻、游三种针法,对双面挑、织、徒手织很少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愿意深入地去学,所以望江挑花面临的保护和传承仍然困难重重。

3产学教相结合,挑花挑到传承新路

由于望江挑花过去仅仅是农闲时妇女们的手工作品,单靠口述来传授针法、花样,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实物也仅仅只有压在箱底的几条头巾和围裙带;就连在省群众艺术馆和省工艺美术研究室联合出版的《望江挑花》小册子上,也是以头巾、围裙作品展示为主,找不到针法图谱,找不到更多的图案,更找不到相关的文字记载。

学美术的王世福,为拾回失传的技艺,常年行走在鸦滩、麦元、码头等地的田间地头,耐心地找会挑花的老人、妇人请教挑花针法。按照村民的口述,王世福回家反复演练还原,再用文字和图案记录下来,一门心思扑在挑花研究上。通过20多年的收集、整理、研究、学习,细心研究对照,他渐渐悟出望江挑花的真谛,吃透了望江挑花设计理念,并将望江挑花的各种针法融会贯通。

从针法、色彩、图案设置、图案寓意等四个方面对古皖挑花进行了研究后,2013年,为方便望江县小学生了解、学习望江挑花,王世福撰文《谈谈望江挑花》,刊登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望江挑花》小学读本上,并提供图解和插图80余幅,使望江挑花的技艺80%被完整还原记录,并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如今,王世福通过对非遗传承道路的探索,使望江挑花找到了一条产、学、教相结合的新路。当地有关部门通过推动“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安庆皖江中等专业学校成立了望江挑花保护与传承基地和“望江挑花传习所”;通过把望江挑花非遗项目传承内容编成教材,作为高一、高二年级文化艺术类学生的必修课,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望江挑花;同时,当地还创建了展示挑花完整流程和工艺成品的面积400㎡的陈列馆,将望江挑花的保护、传承、研发、销售建成一条龙体系,形成非遗进校园多方共赢的局面。

“挑花也要从娃娃抓起,使其后继有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要继续创新方法,开发更多产品,增加挑花的实用性,将望江挑花继续发扬和传承。”王世福颇有感触地说。望江县委宣传部供稿

精美的挑花作品。

新闻推荐

大学开学季 “体彩·新长城”为寒门学子送温暖

马上迎来金秋十月,2018级大学新生已步入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为及时帮助贫困大学新生顺利进入学习生活新轨道,2018年“中...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望江挑花代表性传承人王世福: 醉心蓝白世界,游针走线千年)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