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合肥市 芜湖市 蚌埠市 淮南市 马鞍山市 淮北市 铜陵市 安庆市 黄山市 阜阳市 宿州市 滁州市 六安市 宣城市 池州市 亳州市
地方网 > 安徽 > 安徽新闻 > 正文

不当风景的邮差就做思想的书虫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8-09-30 05:50   https://www.yybnet.net/

作家毛尖。

约翰·麦克菲。

潘向黎。

胡亮。

更多好书榜、国庆好书单,扫码上封面新闻。

这个国庆写游记发朋友圈也要拼文字功底。

看看作家怎么旅行,非虚构名师的写作课。

知识密集型,智慧化生存的时代,如果脑袋空空,去再多地方,也不过是匆匆而过的邮差。国庆假期,不管是用脚步丈量大地,还是安心在家宅居,寻找一切可以的机会阅读,是永远不会错的选择。

1古灵精怪教授 用有趣的硬功夫“吸粉”

《一寸灰》作者:毛尖 中信出版集团毛尖的最新随笔集《一寸灰》出版了。喜欢她的人,可以敞开了看她如何用文字展示灵魂的有趣。

《一寸灰》里集结了她近年发表的68篇随笔——电影评论、文学评论和生活随笔。毛尖出版过《非常罪非常美》《乱来》《例外》《有一只老虎在浴室》《夜短梦长》等知名随笔集。身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毛尖,善于语藏机锋,见识深刻,从黑帮片演进发现文化价值,从综艺节目开播引申至节制美学,从包法利夫人谈及“我”的外婆,从美英剧集透析七夕“脱单”指南……在《一寸灰》中,她将古今中外文艺经典串联起来,聊聊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既深刻又诙谐,看来长见识又过瘾。

“我们把爱情当武侠来想象,神魂颠倒地试图为爱情列出一个排行榜。宝黛爱情更纯粹,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更赤诚?梁山伯与祝英台年轻的爱情可以进入前十,霍乱时期里阿里萨和费尔米娜年迈的爱情也必须入围。白蛇对许仙是爱,青蛇对白蛇也是爱,美人鱼对王子更是爱,他们可以一起进入爱情神庙吗?伊丽莎白有偏见,达西很傲慢,可他们走到一起让读者感到多么幸福,这一对进入爱神榜的人间呼声肯定非常高,不过这边,张爱玲使了个眼色,范柳原和白流苏可以竞选一下吗?”

毛尖的文化评论,是很“吸粉”的。哈佛大学李欧梵教授、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沪上名家孙甘露都是她的知音读者。在影迷圈,一部大片上映,争议不下,很多人心里都在暗暗等着看毛尖出手,看她怎么说。毛尖出品,基本上必属精品。她一般都能风向标般的呼三喝四,指哪打哪,一锤定音。毛尖的很多影评在网络上被广为转发。

当然,网络点击量高,并不能代表质量就高。自媒体时代,很多毁三观的

文章,靠着迎合低级趣味也可以制造出爆款。但毛尖一身正气,不走歪门邪道。她凭硬功夫,真本事去挣读者。她找的角度是新颖的独特的,出其不意的。再加上她多年磨练出的高超的写作技艺,让你看了以后很服气。这种聪明,这种古灵精怪,令人想起金庸笔下的俏黄蓉。2写游记发朋友圈 也要拼文字功底

《写作这门手艺》作者:约翰·麦克菲湖南文艺出版社有的人会觉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跟写作、跟文学无关,不用学习如何写作。但其实并不是如此。且不说善于讲故事,可以实际运用到很多领域,对工作有所帮助,用文字更精准、更有魅力地表达自己,已经是现代人必备的高级素养之一。就连出门旅行,写个游记,发个朋友圈,文字精妙总比千篇一律,更能让人确认到自我的存在。但是,问题来了,如何掌握写作这门手艺?需要学习,需要练习。

被公认为“创造性非虚构写作”开拓性人物的美国作家约翰·麦克菲,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非虚构写作40余年,从1963年起,为《纽约客》撰稿至今。他不光自己是普利策奖获得者,学生中有多位成为普利策奖得主,还有很多学生活跃在《纽约客》《时代》等知名媒体,包括中国读者熟知的《江城》《寻路中国》的作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2008年,美国新闻界的重要奖项乔治·波尔卡新闻奖给他颁发了职业成就奖,以表彰其“半个世纪以来对美国新闻界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和印记”。

约翰·麦克菲是怎么写作的,他又是如何教人写作的?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普林斯顿大学听他讲课。但看一本他写的书,效果也不差。在《写作这门手艺》中,麦克菲回顾了自己教授写作课程和实际写作的具体经历。而这样的经历主要围绕他在职业生涯之初,替《纽约客》《时代》杂志等刊物撰稿的详细经过而展开。通过阅读本书,既可以一窥给美国著名刊物写稿是怎样一种感受,同时对于非虚构写作从选题,获取素材,到写作过程都有了清醒的认识和了解。这位将写作看成是存在于世的一种方式的大师,向我们解构他作品背后几乎不可见的习惯,其结果是让我们看到一种有探索性的、丰富多彩的、独特的致力于写作的生活,令人赞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中文译者李雪顺是重庆市武隆县人,1992年大学毕业从事英语教学工作,2010年晋升教授职称,并步入非虚构译坛。译著有《寻路中国》《江城》《奇石》等。其译风清新、译语地道,口碑甚高。3不是“科普”是“美普”她与古典诗词有“血缘关系”

《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

作者:潘向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随着传统文化升温,古典诗词也正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但怎么读出味道来,汲取到真营养,融入进自己当下的生活,是需要修炼的。

作家潘向黎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已故中国文学研究学者潘旭澜。她深受父亲影响,从上世纪70年代幼年就开始浸润于古典诗词氛围中。这让她进大学中文系上文学史的时候,有些同学还在扫盲阶段,她就已经把喜欢的诗人变成了好朋友。“好到什么程度?我对他们的命运了如指掌,我已经不再崇拜他们了,我只是喜欢,我觉得我非常喜欢、热爱、欣赏他们。我活着活着把这些诗人都熬成了我的朋友”。

她将自己古代诗人“朋友”的理解和感悟,写成不少随笔。这些随笔显示出她宽广的眼界和独到的品位。在品读自己熟悉、喜爱的古诗词时,她也大量引用古今学者的评点文字,学理深厚。但她并不掉书袋,而是进退自如,化为自己的东西,她让古诗词与我们的生命发生关联,跟当代生活发生关联。吸收古典诗词的营养之后,她亮出来的是一个明亮、豁达、充满现代性的自我。把古典诗词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样的路径用她在书中写到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入盐着水”。

读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一般人读到牢骚绝望,但潘向黎读这首诗的感觉,却读出“像海明威《老人与海》,到最后哪有胜利可言?就是挺住应对一切,我觉得李白达到了这个高度,他依然保持了他的英雄气。”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读《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感到自己“重新被唤起”。他提到,书中有一篇文章,题目叫“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这两句被潘向黎拎出来后有一种特别打动人的力量,一下子就把我击中了。潘向黎能够把古典诗歌作为隔离日常琐碎的帘幕,辟出一块回归内心的空间,这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

读古诗,解读古诗的专家学者不少。为什么潘向黎的解读,就成了独立的随笔艺术品了呢?茅奖作家、小说家毕飞宇是潘向黎的好朋友。他把与潘向黎的关系命名为“血缘关系”,“诗歌伴随了向黎的基础生活,尤其是童年与少年。等她真的成为一个“人”的时候,她和诗歌早已经彼此嵌入。所以,向黎在谈诗的时候着实通透,一点冬烘气都没有。关于文学,尤其是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走进去是不容易的,能晃出来的都是幸运儿。比向黎有学问的大学者太多了,很多人研究了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晃出来。”

潘向黎认为,当代人和古人之间其实有很多共鸣,古人虽不能与我们当面交谈,但依然能随时帮到我们,因为我们完全可以从古诗词中找到关于生活的智慧。有一天,潘向黎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朋友贴出来饮茶的照片,清静的茶室,井栏壶、汝窑盏,瑞香袅袅,荷花含笑,好不自在。她的文字说明却是:一个重要客户跑掉了,一个正在冲刺的项目卡住了,马上又要出国,行李都没时间准备,整个人失去方向,干脆先出来喝个茶。潘向黎为这位朋友点了赞,并且加了一句:“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引发很多人的共鸣。

作家解读古诗词和学者有何区别或优势?潘向黎解释道,学者过分把古代诗人当成研究对象。学者研究诗人就像拉开一个中药铺里的抽屉,每个朝代、不

同流派的诗人都像中药铺一样分得很细很科学。“如果他们一般推广古诗的话,他们是科普,我这个离科学有点远,我是纯感情的。”潘向黎用“美普”这个词描述自己解读诗词的意义所在。4唯愿凭此古典之心 采取西洋之蜜

《虚掩》

作者:胡亮 安徽教育出版社1922年,《学衡》创刊,吴宓任主编。1933年,《学衡》终刊。但其学术立场和宗旨影响深远,流布至今。“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他们不固守一端,而是博采中西新旧之长,融合一体,避免文化极端主义,显出超越时代的强韧生命力。不光有钱锺书这样的现代学者践行,在当代中青年学人、作家中亦有诸多知音。深居蜀中的资深诗评家胡亮,就是其中一位。胡亮说,“学衡派任何先贤,笔者均不敢望其项背。然则,无妨隔世鼓掌。笔者之文化立场,亦无妨稍稍趋近学衡派。”

2015年10月,胡亮赴浙江领受袁可嘉诗歌奖,期间,应《世界文学》主编高兴先生约稿,写出《大江健三郎书店》一文。他以大江为例,阐明东方作家应有之文化立场,当时即已推举学衡派,以修正胡适以来之文化极端主义。

在胡亮的理解里,在当下,后世学人从“学衡派”中可以学到很多。近年来,胡亮的诗学评论,因角度新颖、文体意识,而在圈内获得美誉。他的思想正是以“学衡派”为底色。他匠心独运,反复思量,拈出“虚掩”二字来描摹这种文化立场,“文化之门,不当全闭,不当全开,唯虚掩,可得主客咸宜之境。唯愿凭此古典之心,采取西洋之蜜,有可能慢慢地——慢慢地——成就一种当代之酿。”这种酿制,近来就有一个成果——胡亮的诗论集《虚掩》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

《虚掩》书中共收录的13篇文章,是胡亮近十年诗学随笔精粹。其中包括《大江健三郎书店》,《遇真记(苏小小接受史小纲)》。有随笔,有文论,有游记,有史传,文体驳杂而交错。从外国说到中国,从当代说到古代,从头至尾,自有一颗诗心,自有一种虚掩而虚怀的态度。这些文章此前曾公开发表于《诗刊》《星星》《世界文学》等文学界一流刊物。质量更是精选之精选。

写随笔或诗论要写得好,是不容易的。不像小说可以借助故事来吸引人,也不像诗歌那样以妙句震慑人,甚至也不能像散文那么过于抒情,随笔作者主要得拼见识,以纯智慧服人。同时,还不能写得像学术论文那样往往令行外普通读者难以下咽。胡亮的文体意识非常强。单从每篇的篇名,你就可以感受到他的文心跳跃,写苏小小,他取“遇真记”为题。评纳博科夫,他问“谁的洛丽塔”?去新疆帕米尔高原,他把游记写成一次“亚洲腹地的诗歌之旅”。

胡亮的努力得到行内人士的认可。北大教授、很多诗人尊敬的诗评家谢冕给他很高的评价,“读胡亮的文章有一种欣慰,觉得我们的事业有大希望。我寄意于年轻一代的正是如此:希望,且超过我们。”诗人,西南交大教授柏桦也看到了胡亮诗论和诗性随笔的优点,“眼界开阔,功夫扎实,细节娴熟,笔墨清扬,有考据,亦有文体,别有身段、风姿和气韵,这么好看,的确让我刮目相看,也真心推荐给大家看。”

要得到同行的认可是不容易的,更何况还是非常高的评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也是非常优秀的诗评家敬文东对胡亮不吝赞美,“文字充满灵性,他以诗人心态从事诗学批评,自然能见到职业批评家见不到的东西,予人以莫大的启示。胡亮是当下拯救诗学批评于低谷甚或绝境的少数人物中的一个。”

新闻推荐

立足使命坚守工艺

喧哗世界,唯匠心不变。在工匠们的心中,一生的目标,就是要致力于打造那些再完美,最完美,更完美的精品。这些人,是时代的精英;而那...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不当风景的邮差就做思想的书虫)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