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书画展厅。(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晋文婧
近日,由无锡博物院、安徽博物院联合主办的 “吴地雅事——无锡博物院藏文氏一门书画特展”在安徽博物院新馆开展。 32件(套)珍贵文物,多方面立体展示文氏一门的艺术风格和成就。文氏书画所体现的吴地风雅与江南文化,与安徽本土文化产生一次美好的碰撞。而在长三角文化交流交融的今天,这也是皖江人对江南文化的一次忆念。
读懂吴地书画
《绿荫草堂图轴》《蕉石鸣琴图》《赤壁赋册》……江南吴地,自永嘉南渡以来,就一直是全国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圣地。元明二季,文人雅士多聚集于吴地,他们能诗文、擅书画、好收藏、精鉴赏、筑园圃、延宾客,品茗、玩古、唱和、雅集……这种文人书画的风格趣尚一时成为艺坛主流。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与安徽、无锡都颇有渊源,东汉庐江郡舒(今安徽舒县人)的文翁,是明代文徵明家族的直系先祖;文徵明与无锡亲友往来密切。文徵明的艺术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沈周以后的吴地书画完全是文家天下,文徵明更是成为继沈周之后吴地艺坛的领袖。以文徵明为中心和起点,其师友、弟子以及文氏一门数代在书画界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江南吴地,自宋元以来人文荟萃,艺术文化氛围十分浓厚。至明沈周名家出现,吴派就日趋兴盛,独步中原。文徵明比较经典的作品都创作于60岁以后,展现了思潮活跃的江南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无锡博物院藏书画中,文徵明本人作品以及文氏一门作品相当丰富。其数量既多,质量亦高,不乏国家等级文物和精品佳作。
吴地书画入皖,如何让安徽观众读懂书画中的人物故事?
与无锡博物院馆藏的文徵明《绿荫草堂图轴》《蕉石鸣琴图》同时展出的,还有安徽博物院馆藏的文徵明《木泾幽居图》。安徽博物院展览设计部刘榴介绍,在形式设计上,如何打破普通书画展览形式上的乏味感,让观众感受到文人雅士所推崇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是此次策展的重点。为了达到展出效果,在展厅营造“闲、静、幽、雅”的氛围,一是在展厅整体色调的选择上,以青绿色为主色调,利用展厅的空白墙面辅以大幅画中风景图片,展示吴地文人所喜爱的自然美景;二是场景的设计:在第三单元的结尾处,策展者设计制作了一处文房场景,圆月、古琴、书房,笔墨纸砚,一套茶具,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二三好友、烹茶闲聊的雅趣,从而对当年文氏一门的创作心境产生共情,加深理解;三是增加实物性辅助展品,遴选安徽博物院所藏明代文房用具、家具、香具、茶具、古琴等珍贵文物10余件,作为辅助展品进行展示,既增加了展览的可看性,更从侧面烘托出文人雅士闲情雅致的生活状态。
构建艺术场域
据介绍,本次展出的文氏父子致华家手札等文献,都体现出明代江南世族交游的鲜明文化特点,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整个展览其实再现了文徵明一门与其他文人之间的交游。书画专家介绍,交游有两种:文人之间的交游互动,文人与藏家之间的相互往来。书画往来,是文人彼此间沟通和认可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人以书画抒情遣怀,好朋友们都来品评一番;当家中收藏了一件珍品,请大家来玩味,有眼力地在后面写个跋,藏品又会增色一番。如同今天朋友圈的点赞与点评。
江南多望族,各大家族凭借优良的家族教育,代代传承的文化积累和互动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大大提升了本族子弟的文化艺术水平,更通过家族联姻与师友关系,形成了一个辐射巨大的“朋友圈”,建构出一个理想的艺术场域,带动当地艺术创作的整体繁荣。
但是,交游却并非为了艺术而艺术。从文氏作品上看,无论是徜徉山水还是尽心娱乐,都体现出非常鲜明的日常性特征。伴随着艺术创作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是完全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比如文震亨《白岳游图卷》有4米多长,气势宏大,最有趣的是这幅作品就像当下流行的旅游手账一样,每玩一个地方就画上一段。作者还在旁边落下小字,标注今天走了多远,玩了哪儿,跟谁一起,住在哪儿。参与者将最为普通的日常交往、与人生体验融于墨迹中,寄予在诗文中。日常化、生活化的蓬勃生机,无疑是这些作品最能打动人心之处。所以,雅事并非刻意寻雅。
寻访诗性江南
雅事并非刻意寻雅,但这种“雅”却融入了江南地区的文化血脉之中。
策展者表示,希望观众在流连于书画艺术魅力的同时,亦从中深入体味到悠久而醇厚的吴地文化内涵。吴地文化的区域包括苏南浙北的环太湖流域,苏南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在当代吴地的概念要宽泛得多,明确吴地的范围需要区分两个有关“吴”的概念范围,一为“吴语区”或“吴方言区”,二为“吴文化区”。从这个意义上说,皖南地区从方言到文化,也具有江南吴地的烙印。
从此次“吴地雅事”展出的精品纵观文徵明一生,他的成就绝非偶然。明代中期资本主义已然萌芽,江南地区已走在了全国发展的前列,经济发展与文化兴盛相辅相成,当时江南一代的名门云集、家学浓厚。江南文化整体上是诗性的、雅致的,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吴地风雅”来自吴文化的深厚润泽,而在今人看来,以江南文化的概念指称,似乎更容易引起长江沿岸人们的共鸣。深入挖掘和展示江南文化,梳理沿岸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共享,或将是今日长三角区域文化承接与发展的重要选题之一。
新闻推荐
本报讯炎炎夏日,人防纳凉点是避暑好去处。8月8日,记者从省政府法制办获悉,为了规范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与维护的管理,提高城市总...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