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 军
当夜幕降临,喧嚣的城市渐渐安静下来时,看看时间差不多了,王海和家人打个招呼就出门来到公司和同事们碰头了,“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我们习惯了昼伏夜出像‘夜猫子\’一样的生活节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和同事们走街串巷,为深埋地下的供水管道‘听诊把脉\’,寻找地面上看不到的漏点。”作为省劳模、滁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测漏队的队长,王海和六名同事,常年来用耳朵去聆听,为连接着千万家的自来水管道一遍又一遍地做着检测,保障城市的供水安全。
记者按约定的时间来到王海的办公室,他正在和同事商量着今天晚上的工作,“今晚主要任务是要把清流路上农行附近的一处漏点精确定位出来。能不能精确定位,直接关系到接下来的施工维修。”说起测漏工作,许多人都不太了解,但是相信很多市民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在宁静的夜晚,无论酷暑还是严冬,在各个居民小区,在沿街的路牙边,在绿化带里,有一群身影,他们身穿反光背心,背着“小方盒”,戴着耳机,手持长长的金属杆边走边侧耳倾听。他们利用手中的专业仪器,凭着高超的技能,耐心细致地寻找地下供水管道的漏洞,从而杜绝供水安全隐患和水资源流失。
“现在测漏队共有7名员工,主要负责滁城800多公里、直径10公分以上供水管道的漏点检测。”王海告诉记者,每天晚上9点到第二天凌晨2点是他们工作的最佳时间,“夜间车辆少、噪音小,便于听出深藏地下的漏点。”
在旁人看来,王海和同事的工作是枯燥的,每到夜晚他们用测漏仪沿着供水管道,每走1米就要检测一下管道是否有漏点。“周一到周五,除了雨雪天气外,不管寒暑都要准时上岗。800多公里的供水管道用耳朵听一遍下来,要1年的时间。一些重点路段的管道,每隔两个月就要检测一遍。”这样循环往复的工作内容,王海一干就是25年,“滁城大大小小的供水管道,已经深深记在脑子里,走在路上就像能看到下面埋设的管道。”凭着对工作的敬业、负责,在王海的带领下,去年测漏队共“听”出300多个隐藏地下的漏点,为公司减少漏损300多万立方米自来水,也为城市消除了一些安全隐患。去年7月份,对清流路主管道进行两个月一次的例行检测中,王海他们在清流路跨线桥下发现一个漏点,经过多方配合终于在紧邻桥墩处将这个漏点精确定位。“如果这处漏点检测不出来,水流长期侵蚀周围土层,恐将对桥墩造成安全隐患。”
除了夜间检测水管,白天有时还要配合抢修人员施工,甚至直接担当抢修工人干在第一线。2016年临近春节,滁州市遇到了罕见的极端严寒冰冻天气,全城大量户外水表和水管被冻裂。王海带领测漏队的同事不分昼夜为用户更换水表维修管道。整整二十天的时间,他们每天凌晨5点半赶到公司领取材料,6点赶到各个小区开始工作,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半以后才能陆续收工。长时间、高强度的连续工作,导致王海旧病复发,瘫倒在抢修现场。医生检查后的结论是:劳累过度、甲亢反应、注意休息。可是春节临近,还有很多市民无水可用,王海只休息了1个小时便再次拿起工具,默默地投入到抗冻抢修工作中。
25年来,王海从一名普普通通的管道测漏工,成长为一名专业技术多面手和公司测漏队的带头人,还获得了省劳动模范等多项省市级荣誉称号。采访结束前,王海告诉记者,供水行业是面向千家万户的服务行业,提供优质贴心服务是他们的本职,“我愿意和同事们一道前行,默默付出,就像源头一汪活水悄无声息地汇入到滁州供水的汩汩清泉中,去滋润滁城的千家万户。”
新闻推荐
农村贫困生最优惠可低于 一本线20分上安大等高校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