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田家炳博士讣告》:一生致力于支持国家教育发展的田家炳博士于7月10日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田家炳先生视慈善工作为第二事业,他曾说:“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无私奉献,能把自己的财富资助公益事业,广大民众受惠,自己精神上也可获得无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我们不妨将慈善公益看作是自己恒久而辉煌的事业。”
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是其“毕生希望所在”
田家炳先生是大慈善家、大企业家、教育家,1919年出生于广东梅州市,18岁远赴越南推销瓷土,1939年转往印尼从事橡胶业。1959年举家迁居香港,在屯门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化工城,生产塑料薄膜和人造皮革,逐步奠定了香港“皮革大王”的地位。田家炳曾任香港田氏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家炳基金会董事会主席,他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1982年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累计捐资10亿多港元用于中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达90%,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2006年,田家炳先生来到广东参加第三届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论坛。满头鹤发、精神矍铄的田家炳对在座的校长说:“我的学历低,今天与诸位谈教育,实在惭愧。但是,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是我毕生希望所在。中学教育是兴学育才的基础,而校长是全校的掌舵者,实在有望诸位努力。”
说完,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向着全场的中学校长们深深鞠了一躬,坚持不要别人搀扶,一步步地走下主席台。
怎么把“包袱”变成财富?就是办好教育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田家炳就以捐办公益为业:1982年他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租金收入用于公益;1984年,他将化工厂交给儿子经营,自己成为职业慈善家。
田家炳曾介绍,他16岁时父亲去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刚读到初二便只能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后来他在印尼生活了二十多年,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发达。“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我能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对国家的发达兴旺有多重要。13亿人口是中国的一个大‘包袱\’,怎么把这个‘包袱\’变成财富?我认为就是办好教育!”田家炳说。
卖掉“花园式豪宅”,住出租屋
在自己的孩子还睡着拥挤的上下铺时,田家炳就开始关心别人孩子的生活。1959年,他担任香港新界最大慈善机构博爱医院的总理;1965年,他又出任香港华人最大慈善机构东华三院的总理,参与推动社会福利工作。
2001年香港“金融风暴”后,为了多捐助内地建学校,他甚至宁愿把自己住了37年的“花园式豪宅”卖掉,与夫人一起搬去住出租屋。按当时价位,房价可能超过1.2亿港币,但为尽快换成现金,田家炳把价格降到5300万元。后来买方给了5600万元,“他挺感动我做的事,就加了300万”。
2003年,香港特区政府出台政策,凡得到民间资助的大学,都可以得到政府的等额资金支持。那时田家炳基金会已经超支,但田家炳先生还是向银行贷款了600万元港币,资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
拥有亿万家财的田家炳素有“吝啬”的美名:每月用钱不到3000元;他在生意场上从不搞铺张的仪式;儿女婚嫁一切从简;自己80岁大寿也不摆酒;一双鞋穿了10年,袜子补了又补;曾戴的电子表,因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没有购置专车,每天坐地铁上班;无论出差去哪里,无论下榻如何高级的酒店,都是用自己带的肥皂……
“我不是想用钱来换取任何名誉”
田家炳本人的曝光率极低,多数人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事。他不喜宣扬自己,在全国各地捐了那么多学校,但在媒体上却很少能找到关于他的专访,“我在内地捐资助学,有友人曾要推荐我为全国政协委员,被我婉谢了。我不是想用钱来换取任何名誉,只想自己开心、社会有益。”
田家炳先生的懿德善行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1996年英国女王在白金汉宫授予其M.B.E勋章;数十所大学院校授予其荣誉博士、院士、教授等荣衔;国内70余市授予其荣誉公民、荣誉市民称号。 本报综合消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范克龙)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日前就山南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进展及帮扶工作进行总结,同时开始启动该地区的...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