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锦松珍藏着当年获全国科学大奖的奖状复印件。 后来安徽无线电厂陆续研发的DJS-051计算机,增加显示屏等外部配件。 喻嗣南操作中国第一台微机DJS-050。 程锦松和孩子站在当年安徽无线电厂门口。 如今我们经常用的笔记本电脑、台式一体机,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叫做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甚至很多人小时候上过的计算机课,还叫做“微机课”。 但是你知道吗?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就诞生在合肥。近日,记者经过多方联系,找到了中国第一台微机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之一程锦松。程锦松珍藏的一张张老照片,再现了中国第一台微机诞生过程。 启程 自学看“天书”改造出安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近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来到程锦松教授的家里,年过八旬的程老翻出放在档案袋里的老照片,第一张就是妻子喻嗣南正在使用第一代微型计算机的场景。 1961年,结束中科院北京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学习的程锦松,和刚刚大学毕业的喻嗣南,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安徽分院工作。“我大学是学民用建筑的,当时国家成立计算机专业也没多久,搞计算机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我当时就被分配过来了。”喻嗣南回忆道,当时中国科学院安徽分院在如今的琥珀山庄。在那里,她第一次看到了电子计算机。 对于非科班出身的喻嗣南等技术人员,一堆堆关于计算机技术资料书,感觉仿佛看“天书”一般。 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快熟悉计算机技术,曾在北京进行三年计算机专业培训的程锦松,亲自给他们开课,带领他们熟悉编程,了解计算机语言。当时下辖的安徽省计算技术研究所引进一台全电子管计算机,在他们一步步学习摸索、维修和改善后,改造出DJS-103电子计算机。这是安徽省首台运行的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可达百次。 “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整个屋子全部被一台计算机占据,现在存储的磁盘,当时叫做磁鼓,可想而知有多占地方。”喻嗣南告诉记者,当时计算机进行编程,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纸带打孔,工作效率比较慢。 积累 多次取得突破主动请缨制造微机 之后,在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引下,在中国科学院安徽分院基础上,又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华东自动化研究所。“当时研究所里汇聚了300多名大学生,来自各个专业,人才优势出众。” 程锦松说道。 有了人才优势,没过多久,华东自动化研究所里就自行设计、生产出中国第一代A601型(电子管)、A602型(晶体管)数据处理计算机,分别在郑州铁路局和上海市政府统计局安装运行,投入使用。 虽然当时国内计算机水平在不断发展,但显然国外的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更快。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已经研制出8008型单片微处理机,用于组装微型计算机,这是今天个人电脑的雏形。 喻嗣南告诉记者,但当时我国对投入微处理器研发的必要性尚存在很大争议,主要倾向于投入小型机和大型计算机的研发。“虽然微机是个好东西,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前途在哪,不知道它能做什么。” 后来,由国防科工委牵头,组织多家科研部委和高校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报告对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我国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提出了建议。 与此同时,中科院华东自动化研究所经过多次变更成为安徽无线电厂。经过安徽无线电厂的多次争取,最终拿到了中国微型计算机项目的研制任务。 国家组建了具有丰富计算机设计开发经验的技术人员为主的“DJS 050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研发组,程锦松正是负责人之一。 突破 造出第一台微机 合肥成为“国产微机摇篮” 于是1974年,程锦松带领小组正式开始研制我国第一台微机。程锦松称,当时安徽无线电厂负责软件设计和外部设备研发,清华大学电子系负责集成电路的研制,第四机械部六所负责推广应用,总共三十多人在安徽无线电厂进行联合设计。 研制微型计算机的关键,就是能否研制出国产的微处理器芯片,但当时我国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基础和装备均不够。因此,尽管在此前电子计算机方面取得一项项突破,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是在更为先进的微型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面前,喻嗣南和众多科学家一样,感觉无从下手。 “为了研究这个微处理器,我们借用显微镜等分析仪器分析了当时最先进的Intel 8008 、8080芯片中关键技术,对芯片电路一点点剖析,为了搞清楚,我们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喻嗣南告诉记者。 当年,喻嗣南所负责的内容,正是微型计算机中比较重要的软件开发和键盘设计,“就像现在计算器一样,我要为计算机设计开方、平方之类的功能。”喻嗣南说,为了尽快设计编程,他们经常加班到凌晨,而到了最后的调试阶段时,有时候甚至紧张到失眠。 在跨过无数技术障碍,日夜兼程两年多时间后,终于在1977年4月23日,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在合肥诞生了。因此在程锦松看来,合肥就是“国产微机摇篮”。 揭秘会唱歌 精运算 鉴定会大放异彩 “设计完成后,并不意味着成功,更重要的是在鉴定会上,需要经过多名专家鉴定,才能确定研制成功。”程锦松说,让他心中的石头真正落地,是之后在稻香楼开展的专家鉴定会。 当时,来自全国300家科研、机械等单位,数百名专家云集在稻香楼,等待一睹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的真容与实力。 第一台微型计算机长什么样?现在我们已经找不到当年的机器,但是通过程锦松收藏的老照片里,记者看到DJS-050微型计算机的模样。 四方四正的微型计算机,与之前占据整个屋子大小的电子管计算机相比,体积小了很多,与当时的电视机大小相仿。在外观配置上,它和现在的电脑差别很大,没有显示屏,像一个收音机一样,仅配备有键盘和打印机。 “许多人第一眼看到它,都觉得不怎么样,但是演示一番后,都被它吸引住了。”在鉴定会上,安徽无线电厂的技术人员们展示了DJS-050微型计算机“十八般武艺”,当计算机“唱出”《东方红》的时候,在场所有人都感到十分震撼。同时计算机出色地完成了多项运算程序,接近国际领先水平,达到了专家鉴定组设定的多项指标,成功通过了鉴定考核。 “此前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国家已经有了微机,即使知道,也不知道它能干嘛,但是经过那场鉴定会,DJS-050微型计算机大放异彩,让所有人都知道了微机的概念,也意识到微机是计算机未来发展的趋势。”程锦松说道。 凭借着DJS-050微型计算机,在1978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安徽无线电厂获得了国家“重大成果奖”。在程锦松的家中,至今还保留着奖状的复印件,看着已经泛黄的奖状,程锦松总会感慨,“这台微机可是在没有任何外来参照的情况下研制的,每一个软件设计、外部配件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太不容易了。” 延续曾尝试手写输入 售价5万多元 在DJS-050微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后,与程锦松感慨万千不同,妻子喻嗣南感觉并没有很激动,只觉得是完成了一项任务,“因为当时国外的微机发展水平更快,我们来不及高兴太久,就开始了新的研发项目。”喻嗣南介绍称。 之后,安徽无线电厂又陆续研制了DJS-051型、DJS-052型新一代微型计算机。相比第一台微型计算机,新的微型计算机增加了显示屏、收录机等外部配件,主要面向生产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微型计算机的显示屏,也是由合肥生产的黄山牌电视机制作而成。 “曾经卖出过几台,一台售价5万多元。在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的年代,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喻嗣南说道。 如今再看那段辉煌岁月,喻嗣南也有些遗憾,由于当时全国电子计算机的生产工艺落后,导致虽然具有了先进的设计理念,但是没有真正的制作出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也想到了类似于现在的手写输入,但是一直没有研发出来,如果成功了又是一个重大突破。”喻嗣南说道。 体制改革中,安徽无线电厂经过多次变更,改为安徽电子计算厂,如今坐落在清溪路附近。程锦松告诉记者,随着改革,他和其他同事一起离开了安徽电子计算机厂,在其他岗位上为我国的计算机事业继续奉献着自己。 在计算机快速发展的时代,程锦松和妻子喻嗣南一起来到安徽大学计算机系教书,直到退休。“来到学校,让更多的孩子更好更快地走上计算机这条道路,为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培养人才,让他们永远记住合肥是我国微机的故乡。”程锦松说道。 晨报星级记者 周坤 文/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恺)安徽省将林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来抓,在依法审批的前提下,通过取消...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