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可否代替法官审判?我方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目前的人工智能已相当发达,可以代替法官审判,节约司法资源……”“确实人工智能已相当发达,但人工智能首先是人制造的,需要人类来操作,其储存的法律也是人们事先录制的,因此我方认为人工智能不能代替法官审案,只能做些辅助性工作。”
5月30日下午,由安徽法制报社和安徽建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公益普法故事会”在安徽建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模拟法庭开讲。来自该院法学系和其他专业学科的300余名同学,现场观赛,为辩手们加油鼓劲。
本次“公益普法故事会”是安徽法制报社开讲的第21场,也是“法律进校园”走进校园的第20站。
针对高校法学专业同学特点,本次“公益普法故事会”以“未来律师”辩论赛形式,以“人工智能能否代替法官审判”为辩题,探讨科技的进步发展对司法实务工作带来的影响。
8名选手分为正反两方,赛事主席一宣布开始,持“人工智能可代替法官审判”观点的正方就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可精准法条选择,从而准确适用法律,同时还可避免同案不同判,减少司法任性,并可解决案多人少的矛盾,提高司法效能。”持“人工智能不能代替法官审判”的反方从人工智能首先是人类生产制造出来的,需要人来操作,且法律适用不能机械性地死搬法条等角度反驳正方,并向正方发问:“如果人工智能在判案中出现误判和错案,这个责任该谁来承担?”辩论席上出现短暂的寂静,但很快正方辩手就调整思路以“阿尔法狗(一款人工智能软件)为何能战胜围棋世界冠军”为例,说明人工智能的智慧,巧妙地避开了锋芒。
辩论赛很快结束了,观赛的同学们纷纷向正反两方选手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有同学问:个案的情形各有不同,如果用人工智能来替代法官审判,那么人工智能该怎样处理案件中的个性呢?有同学提出:如果人工智能可代替法官审判,是否有一天也会替代检察官办案?甚至代替立法者立法?还有名同学问道:如果人工智能可代替法官审判,岂不是法官都要失业了吗?那我们这些学习法律的同学将何去何从?
同学们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一时间让辩手们有些应接不暇。指导这次辩论赛的安徽建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律系副主任张清丰老师点评道:同学们从立论、驳论到最后盘问、总结陈词,观点明确,逻辑清楚,己方的立场一直坚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批驳,表现相当棒,辩论相当精彩。法学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必须要通过实践,来锤炼、演绎所学的理论知识,否则就是空谈。辩论赛也正是为了这样的目的,通过对法理的运用,训练同学们的法学素养,锻炼逻辑思维,提升法学能力。
赛后,观赛的安徽建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学生李星达表示,法律是真正保护人们最强有力的一个武器,而人工智能是人创造出来的,所以如果用它来保护人们的权益,不是太可靠。对人工智能和法官审判是否有代替关系,他支持反方的观点,认为人工智能不能替代法官审判。李星达说,虽然他不太赞同正方的观点,但今天的辩题非常好,双方都从各个方向来论证论点,非常有说服力,辩论得也十分精彩激烈。
两名辩手于达喜、马婷婷都是安徽建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系学生,两人表示:通过参加辩论赛,有效促进了他们学会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学会如何了解和掌握法律的精神,作为学习法律的学生,无论今后是否从事法律工作,学会用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分析判断事物,对他们来说都将是终身受益。
·本报记者张燕 摄影张青川·
新闻推荐
2018年高考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两日,对于寒窗苦读了12年的考生们来说,“大包袱”终于卸下。不过,大家在轻松玩耍的同时...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