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6月8日下午交卷铃响起,全国大部分考生结束了2018年高考。今年高考试题有何突出特点?着重考查考生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什么引导和启示?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重思维:突出育人功能与价值导向
“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高考在新时代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功能。专家们认为,2018年高考试题总体体现了这一要求,发挥了考试招生在引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考试不仅要考学生的所思所想、能思能想,还要考应思应想,要有价值引导。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宁认为,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体现了新课标与高考的接轨,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要求。
语文全国卷中,从“诸子学”到“赵一曼女士”,从“墨子号”到“大洋一号”,彰显“四个自信”,发挥高考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数学北京卷提到明代朱载堉对十二平均律的重要贡献,引导学生体会先贤在人类文明中的贡献。
英语北京卷写作设置了带领外国友人体验中国茶文化的情境;全国III卷阅读理解中,一篇文章报道中国建筑设计师通过作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获得国际奖项的消息。这些语篇选择和题目设置在自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宣传介绍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引导学生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
重应用:引导学生从 “解题”走向“解决问题”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指出,近年来,高考阅读尤其强调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018年语文全国卷中,多个阅读材料涉及图表内容,考生要通过分析筛选信息得出结论。同时,阅读题材涉及广泛,包括文学、科技、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核心强调的是思维逻辑,是对考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查”。
政治文科综合全国Ⅱ卷通过构建某国财政赤字率和通货膨胀率连续上涨的场景,要求考生思考应对措施,考查学生从政策层面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上海物理卷结合体育运动的场景,要求学生对相关问题作定性半定量分析……
安徽省考试院有关专家认为,今年高考的考试内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数学应用题中,将数据准备阶段的步骤减少,给考生呈现比较规范的数据格式或数据的回归模型,采取“重心后移”的策略,把考查的重点后移到对数据的分析、理解、找规律,减少繁杂的运算,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
“数学上海卷重视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在比较复杂的情境中,对问题相关信息进行合理整合、抽象出问题中所隐含的数学本质。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晓东说,这就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研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表达。
重创新: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
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独立思考能力是高考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为此,高考命题中,创新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想张力,把学生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同时,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采取多样的形式、多角度的提问、不唯一的答案,降低题海战术、机械刷题的收益,从而起到减负的作用。
以数学全国卷为例,文科数学I卷第17题在所求数列中加入了讨论、判断,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设问展现了思维的过程,充满探究的味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研究型学习的理念。
“北京的语文考卷同样体现了对创新的要求。”北京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刘智清说,微写作三道题分别要求学生写出自己阅读名著的收获、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喜欢的人物的评价。这种方式,对于真正热爱阅读,读有所思、思有所写、写有所达的考生来说,是一个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
刘智清认为,分析高考试题,对中学教学也有所启示。要引导考生在日常生活中把对名著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既注重阅读“量”的积累,又注重“质”的提升;既能精读独立的短篇,也能科学地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此外,不能只是简单记忆,而是要整体把握名著反映的时代风貌、广阔的社会背景、人物的人生选择和精神追求等,要体会名著中内化的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将之与自我心灵相结合,以达到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目的。
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新闻推荐
长三角医疗一体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6月8日上午,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内,迎来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公立医疗机构——复旦大...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