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支撑,是推进自主创新的重大抓手,是汇聚天下英才的重大载体。在5月29日至30日举行的省政协十二届二次常委会议暨资政会上,安徽省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这一重大主题,从进一步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进留住用好创新人才、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等方面积极资政建言,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省政协委员韩冰
注重“四个强化”聚合创新动能
强化创新资源集聚。举全省之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合肥科学中心为依托,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核心带动效应,在合肥滨湖科学城布局一批新型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坚持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运行管理机制。成立省市两级领导机构,建立国际化、开放式的运行管理新机制,组建企业化运行的科学中心管理运行机构。建立科学中心重大平台项目统一调度机制。
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对在安徽省投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创投机构、承接企业给予一定比例财政补贴,吸引社会资金,形成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共同参与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针对重点高新技术产业设立专项产业基金。
刘青松同志
着眼“弯道超车”打造“大国重器”
在癌症个性化治疗成为主流的时代,细胞模型这一“芯片”,正在被更能反映病人病理特性的原代肿瘤细胞模型这一“二代芯片”所代替。这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次巨大转型和升级。
建设我们自己的可再生癌症原代细胞生物银行,已迫在眉睫。建议抓住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战略机遇,建设国家健康产业大型基础科技设施——中国可再生癌症原代细胞生物银行这个大国重器。
建议采用政府公益化建设、公司化运行的创新机制,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框架下,按照国家大型基础科技设施的方式组织实施中国可再生癌症原代细胞生物银行的建设。成立安徽省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大型科技设施的关键龙头作用,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抓住弯道超车的战略机遇,把安徽打造成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枢纽。
省政协常委秦煦(代表致公党安徽省委)
补齐关键短板支撑转型升级
实现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必须深入推进技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除瓶颈制约,补齐供给短板。
一要补齐源头技术供给的短板,着力推进以高校院所为核心的原始创新。支持高校建立紧密对接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推进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建设,发挥国家级平台的产学研融通聚合作用。
二要补齐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的短板,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引导领军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共同牵头研发共性关键技术,加大政府产业创新资金投入。
三要补齐应用技术供给的短板,着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
四要补齐创新服务供给的短板,着力推进以专业化、高端化、品牌化为方向的科技服务创新。建立科技服务与产业结构调整联动机制,扶持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加快构建网上技术市场,在科技部门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
省政协常委王洵(代表省政协科协界)
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
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亟需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加强中青年和后备科技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为此,建议:
扩大科技人才总量。建议合肥市出台更加优惠政策,并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吸引、留住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来合肥创业就业,增加科技人才总量,为科学中心建设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建议省有关部门和合肥市根据科学中心“2+8+N+3”建设内容,定期制定发布科学中心急需人才目录,支持引导各有关方面培养、引进科学中心急需人才;针对高端急需人才实行“保姆”式服务,构建符合高端人才需求的高效优质服务链条。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建议省有关部门和合肥市进一步降低科技项目申报资格条件门槛,让更多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在主持科技项目过程中成长成才,成为推进科学中心建设的生力军。
省政协委员卢剑伟(代表省政协科技界)
建科技大市场促成果大转化
建立科技大市场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核心环节。现对于安徽省科技大市场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由省科技厅牵头,省金融办、科研院所等机构参与,建设以公司制形式运作的安徽省科技大市场,进一步完善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二是围绕科技大市场建设及运营规则,出台系列文件,落实国家及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逐步带动成果所在单位依然存在在成果定价、利益分配等方面把握不好政策,思想不够解放,不愿意担责任等问题的解决。
三是建立完善的科技大市场服务中介机构体系,出台政策鼓励建立专门的科技评估、科技法律服务、科技经纪服务等机构,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是引进和培养科技大市场服务人才,在初期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制定并实施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
省政协委员洪一
建设安徽“智慧眼”融入大科学工程
目前,我国正实施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东经120度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是中国空间科学领域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二期作为“十三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已立项。安徽省应抓住契机,进入到地基监测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力争将安徽省作为空间探测的一个重要节点,保护国家安全,服务人类社会。结合“子午工程”站点争取,以及与SKA大工程项目联动,构建“智慧眼”大科学装置,在百公里范围按一定规则布置多个大型孔径传感器阵列,实现广域空间地球同步轨道(36000公里)范围内电磁波感知与处理,为空间观测、大气环境监测等科学研究提供研究平台。
“智慧眼”工程,既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电磁空间信息服务,又可带动多领域技术发展,对于培育信息感知应用企业集群和产业链,推动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提升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省政协常委倪玉平
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有效降低创新成本风险
税收优惠可以直接降低创新成本,分担创新风险,鼓励创新行为,在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中有必要把税收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到位。为此,建议:
设置税收优惠政府考核指标,营造创新氛围,将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作为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激发创新活力,积极争取对省级科技孵化器比照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享受同等税收优惠,鼓励面向科技创新企业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制定财政补贴措施,降低创业成本。
税收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创新效益,降低成果转化个人所得税支出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税收成本。
聚力扶持高附加值企业,优化经济结构。建议符合条件企业优先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更多中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入选“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
完善创新激励政策,促进人才集聚。完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认定制度,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安家费、住房补贴等免征个人所得税。
省政协委员王永(代表九三学社安徽省委)
坚持“建、管、用”并重创建国家超级计算合肥中心
超级计算机位于计算系统的金字塔顶端,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工具,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信息时代发达国家竞相争夺的战略技术制高点。
对安徽省而言,在打造创新型省份和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之际,加快创建“国家超级计算合肥中心”非常迫切。发展超级计算不仅能进一步实现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优质计算资源向重大科学挑战问题、向重大工程问题的求解进行集聚,成为安徽省推进科技创新和集聚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助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拉动安徽省经济和产业技术的发展,而且能够进一步提升安徽省政治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
建议高度重视,高规格建设“国家超级计算合肥中心”;准确定位,明确“国家超级计算合肥中心”建设目标;从“建、管、用”入手,研究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
省政协委员朱卫东(代表民进安徽省委)
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连接技术供求双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省科技中介服务业迅速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为此,建议:
设立科技成果中介体系建设工程,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共同参与的服务于安徽优势产业的国际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联盟。
促进科技中介服务差异化、国际化和规范化发展,重点加快技术交易与技术转移、技术评估与咨询等中介机构的建设。
完善行业的人才培育机制,设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人才培训计划”,择优扶持建设一批科技创新服务人才培养基地。
完善科技中介机构融资方式,引导成立以研发机构及个人参与的投资基金进入科技中介机构。
逐步完善科技中介服务的评价体系,加强对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的规范管理。
省政协常委韩永生
夯实质量技术基础发挥支撑保障作用
质量技术基础不仅是提升质量竞争力的基石,更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方案提出的 “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发展”全链条创新体系,对质量技术基础有着巨大需求。尤其在产业技术创新中,质量技术基础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夯实质量技术基础,协同推进质量技术基础创新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有助于促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
经过多年努力,安徽省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有效支撑了全省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为进一步夯实安徽省质量技术基础,促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建议将全省质量技术基础同步纳入各类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质量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质量技术机构的改革创新;加大质量技术基础设施的政策支持力度。
张晓安同志(代表合工大智能院)
培育“养人”沃土留住优秀人才
当前安徽省虽拥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创新队伍,是智力资源大省,但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让本土培养的优质人才留在安徽是关键。建议系统分析安徽省不同行业、产业的人才缺口,鼓励相关高校依此开设相关专业,多渠道培养创新科技人才。
突出“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导向。扩大人才开放,进一步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改革各项配套制度以及人才考核、选拔制度,为人才发挥创新能力和潜力创造良好条件,使人才各尽所能。
做优做强新型研发机构,提升平台集聚人才能级。建议在新型研发机构运行初期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平台做大做强;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高校科教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类急需人才。
破解成果转化难题,满足人才实现价值需求。要强化人才、技术、资本的有效对接,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机制,引入知名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省政协常委奚芝英(代表民盟安徽省委)
完善金融扶持破解融资难题
完善金融扶持政策,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是推进创新发展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为进一步发挥科技金融在创新中的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完善政府金融扶持政策体系,扩大科技型企业受益范围。从财政上重点支持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但风险超过回报的高新技术项目或行业的发展。
搭建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服务平台,引导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建议地方金融服务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共同搭建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服务平台,为企业股改、挂牌上市提供专业的指导服务。
充分发挥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作用,助力科技企业创新升级。要进一步推动金融产品多样化与创新化,满足科技企业创新升级需求;善用大数据,深入挖掘企业的非财务信息,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
加快培育科技金融人才。通过政策导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中有经验的科技人员从事科技金融服务,重视对海外科技金融人才的引进。
省政协常委余成林 (代表农工党安徽省委)
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提升整体能力水平
当前,安徽省整体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不足,各地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科技创新上形成了合芜蚌领跑全省、合肥“一枝独秀”、东西差距明显的格局。为加强安徽省区域协同创新,建议如下:
政府在创新资源配置等实践中有着政策引导制定、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是创新体系中的关键因素,应在创新政策和产业布局上发挥关键作用。
由于区域之间有一定差异,要做到区域全局一盘棋的发展,就应当建立高层次的协同机制,加强区域内各创新要素的统筹利用。
区域协同创新不是要求区域内各地方各主体都保持同一水准的能力和水平,而应当依托于一个有着丰富资源和较强能力的地方作为辐射周边区域的中心,带动区域内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提升。
在开展区域协同创新中,考核评价需要以区域整体为对象,以整体创新绩效为指标进行考核评价。同时需要建立敏锐的监测体系,避免区域内的各主体因协同不足而影响整体效益的发挥。
省政协委员郭国平(代表民革安徽省委)
实施精细化“人才集聚”构建“全省一盘棋”格局
在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过程中,应以“引得来、稳得住、干得好”为目标,实施精细化的“人才集聚”政策。
强化人才培养基础工程建设,打造高水平后备人才队伍。选择若干高校,引导其在专业设置、教学设施更新和师资力量配备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为安徽省“人才集聚”工程储备充足的高水平后备人才。
加大科研经费补助、奖励力度,稳定高端人才队伍。建议安徽省在引进省外院士的同时,对新当选院士,省里提供研究经费补助,对新获得“杰青”和“优青”称号的杰出人才配备经费补助,设立“新晋高端人才科研基金”。
探索“人才集聚”工程联席会议制度,做到全省一盘棋。成立省、市、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集聚”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人才工作的“全省一盘棋”格局。
积极推进合肥市公共服务资源建设,提供优质后勤保障。重点布局一批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为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有效解除其后顾之忧。
省政协委员孟行健
扶持中小企业提升科技实力
经过多年努力,安徽省在产学研合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小企业在其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但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仍然有一些体制机制因素使转移转化链条未能有效衔接,阻碍了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中小企业的表现尤甚。对此,建议如下:
强化创新引导。充分发挥政府扶持作用,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同时引导企业、高校院所把更多资源投入到科研基础研究中。
加大金融支持。建议政府通过建立完善共创基金和产学研融资平台等方式,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供金融保障服务。
加大对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建立健全以创新主体和科研人才“松绑+激励”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人才培训机构,对创新成果进行生命周期管理。
完善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立多种多样的创新服务组织,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创新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发展各类技术促进组织。
省政协常委叶萍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促进高校科技工作良性发展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出台了许多政策,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成果转化效率低,一直是困扰高校科技工作良性循环发展的瓶颈。为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提出以下建议:
发挥高校众创空间载体和平台作用,组织与整合学校高新技术资源,面向市场,实施产业化运作,推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产业结合,推动产学研联合向纵深发展。
高校出台相关奖励政策,鼓励各院系进行协同创新,鼓励有专利的老师积极组织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各项创新创业大赛。
成立一个专业的成果转化经纪人队伍,授权他们做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并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收益里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奖励对科技成果转化有贡献的人员。
高校搭建一个科技成果展示的平台,相关技术团队定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邀请有兴趣的企业和投资机构来对接,让高校科研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接轨,实现成果有效转化。
省政协常委李霞(代表民建安徽省委)
抓好“一三五”建设科学城
合肥滨湖科学城要围绕一个中心、聚焦三大功能与建立五种机制展开。
“一个中心”是指科学城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创新资源和产业优势,支持合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支撑安徽省创新型省建设,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聚焦科学城的创新、开发与服务三大功能,建立五种机制进行协同推进。
建立科技创新联盟的运作机制。集中配置国家与地方的政策资源,加强统筹协调,开展关键性技术协同创新。
建立“双创”中心融通机制。打造科技和产业发展“双向”对接通道,让科创与“双创”相融合,建立集成式的“功能性”平台。
实行市场识别项目的运行机制。政府扶持高科技产业,可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识别优选扶持项目,有选择、有重点推进项目成果转化。
构建多层合作与分享机制。搭建跨省、跨区、跨国的交流合作平台,提升科学城影响力,培育公民的参与热情。
探索建立科技综合性服务机制。打造专业类服务品牌、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服务体系。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31日,34件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奶粉通过海关查验,从合肥(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监管区内通关,第一时间运往全国各地。...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