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的方鹏飞在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做“闻臭师”已经三年多。平日里擦淡妆的她,在这间不到10平方米的恶臭分析室里只能以素颜面对不知为何物的气味。因为化妆品的气味将影响鼻子对这些污染气体的辨识度,她不得不舍弃。
在环境监测中心站,与她承担同样职责的还有十余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专业名称:嗅辨员--一群用鼻子鉴定空气中臭气浓度的环境工作者。
现场采集回空气样本,通过与纯净空气进行混合稀释后,置于恶嗅测试专用袋中。嗅辨员在稀释后样本空气袋和两个纯净空气袋之间进行“唯一指认”,做出独立判断并记录闻嗅结果。通过增加稀释倍数,进行多次检测,直至嗅辨员分辨不出异样空气为止。
这是恶臭嗅辨的全操作流程。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分析室副主任胡雅琴介绍说,这些气体一般来自医药、化工和畜禽等行业企业。嗅辨员做出判断后,将他们的正确率与稀释倍数等要素经过公式运算,得出臭气浓度阈值。通过与相关指标进行比对,即可判定样本空气是否超标。
判定超标,环境执法人员就可据此责令污染源限时治理。胡雅琴说,他们在进行空气嗅辨时,会从各个环节保证数据的公正性与科学性。“首先嗅辨员必须持嗅辨员证上岗;其次配气员与嗅辨员之间相互隔离;另外,每一位嗅辨员手中的“问题空气”袋编号不同且工作中不允许相互沟通。”
臭气闻多了、闻久了,也会对身心有一定影响。胡雅琴说,他们不会长期接触这些气体,一次分析的全过程最多不超过2小时。而为什么对于这些污染气体不能用精密仪器进行检测呢?对此,她解释说,一是一些恶臭气体中的化学物质较多,并不是每一项物质都有严格的检测指标,在分析上只能使用综合指标作相应比对;另一方面,不能低估人的鼻子的灵敏性,“某些物质的嗅阈值很低,鼻子比机器管用。”
方鹏飞说,他们最多时候一个月会闻四五次。每一次嗅辨都怀有一份对未知气味的好奇,“不知道这次又是什么气味在困扰着生活在这些污染源周边的人们。”她说,生活中其实每一个人对于刺鼻、难闻气味都敬而远之,但当自己成为一名嗅辨员,用鼻子来监测这些污染气体并能以此成为执法依据时,“我感觉我为这座城市的“更好呼吸”贡献了一点力量。”
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工程师田丙正说,嗅辨员是一群普通人干着与恶臭较劲的活儿。嗅辨员并非鼻子越灵敏越好,因为太灵敏反而可能会影响判断臭味是否构成污染的客观性。与此同时,嗅辨员的年龄多在25岁至40岁之间,并不追求“姜还是老的辣”,因为人的嗅觉感官功能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退化。
(原标题:“闻臭师”:她的鼻子比机器还灵敏)
新闻推荐
京东的无人售货超市,苏宁的无人售货便利店……也许你对它们的了解还停留在媒介传播的层次,那么,5月25日至27日,你可在本届世界制造业大会和徽商大会上亲身体验一把。记者昨天从大会组委会获悉,作为201...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