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昨天召开新闻通气会称,该校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宛晓春教授研究团队,破解了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中国种茶树的全基因组信息。相关成果于4月21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标志着我国茶树生物学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而这些发现也首次从基因组层面系统阐述了茶叶中富含独特的风味物质之谜。
据介绍,世界主栽茶树分属两个变种:中国种和阿萨姆种,前者叶小,分布广泛,适制绿茶等六大茶类;后者叶大,主要分布在热带和冬季温暖的亚热带地区,适制红茶和普洱茶。宛晓春教授研究团队联合深圳华大基因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上海)等相关研究团队,以国家级茶树品种舒茶早(中国种)为材料,用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对其进行测序,获得覆盖基因组93%区域的高质量序列草图,注释出33932个高可行度的茶树基因。研究发现,茶树祖先种大约在8000万年前与猕猴桃物种发生分化,继而在38万年至154万年前,又分化形成中国种和阿萨姆种。
茶树中丰富的儿茶素、茶氨酸、咖啡碱和萜烯类等特征性化合物,赋予了茶叶独特的风味。研究也发现,茶树基因组发生过两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最近一次发生在3000万年至4000万年前,这导致了与儿茶素类物质和咖啡碱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拷贝数显著增加。比较基因组分析还发现,萜烯类等物质的合成酶基因拷贝数在茶树基因组中也发生显著扩增,有助于增强茶叶的香气。据介绍,这些发现首次从基因组层面系统阐述了茶叶中富含独特的风味物质之谜。
研发团队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了解茶叶的风味,是由哪些基因来“管理”的,从而对未来选育品性好的优良茶树品种,能产生很大作用。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项磊
新闻推荐
第23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在国家图书馆揭晓。本届文津图书奖共评选出获奖图书9种,涵盖社科类、科普类和少儿类,分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1-10部)《哲学起步》《良训传家:中国文...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