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闫大力和闫小力,一对80后孪生兄弟。他们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容貌,还有着一样的爱好:古琴。在兄弟俩指下,这种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乐器,奏出深沉悠远的乐曲,也让他们的人生和梦想变得与众不同。
孪生兄弟 痴迷古琴
在长相、身材和声音上,他们几乎是相同的,甚至心意相通。坐在记者面前的他们,不时会对同一个问题作出异口同声的回答。
兄弟俩出生在阜城老北关,自小都喜欢音乐。“当然,这也和我们的家族有关。”闫大力介绍,他们的姑姑闫林红,是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大伯闫冬林,是国家一级作曲家。
小时候,兄弟俩常去姑姑、大伯家玩,在他们的指导下学习钢琴、大提琴和古筝。每年姑姑、大伯回阜探亲,也是兄弟俩学习求教的好机会。
“放了学,别的小朋友在外面玩,我们俩在家练琴。”闫大力说,当时两人一台古筝,替换着练,互相学习、找问题,进步很快。这样的习惯一直坚持多年。
2001年,闫大力考入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一年后,闫小力考入安徽大学艺术学院。他们主攻的都是古筝和古琴。
“因为练琴耽误吃饭、睡觉是常有的事。”闫小力回忆,大二那年,他在学校琴房练琴,从下午2点练到晚上10点多,出琴室才发现大门被宿管员从外面锁上了。他“呼救”了很长时间,凌晨1点多,宿管员才把大门打开。
向名家学习,收获很多
姑姑闫林红曾和当代古琴演奏家、虞山派古琴代表人物吴文光学习古琴。受她的影响,兄弟俩也对古琴产生了兴趣。
“接触古琴后,才发现它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闫大力说,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位列传统文化“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也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世界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少人把古筝和古琴混为一体,其实两者区别较大。“古筝音域宽广,悠扬悦耳,适合悦人。古琴音量较小,音区低沉,风格古朴,适合悦己。”闫大力介绍,即使现在,古琴也是一种小众乐器,弹奏群体并不多。
在姑姑的引荐下,兄弟俩曾拜访过古琴名家吴文光、李祥霆、周望等,并向他们学习。闫小力说,他们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收获很大。“名师很多,音乐活动也很丰富。在那种氛围下,对音乐的认识、对技艺的学习都有很大提升。”
让闫小力记忆深刻的,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望说过的一番话:古琴练的是心境和修养,必须耐得住寂寞,秉承自我,不能随波逐流。
一次,闫大力和星海音乐学院教授赵宋光学习《临安遗恨》,这是一首描写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乐曲,表达的家国情怀非常深沉。其中有一句,闫大力怎么也弹不好,老师放了狠话:“悟不出来,就别学了!”于是闫大力专为这一句苦练两天,终于将它完美地演奏出来。
“老师可以直接告诉我方法,但他引导我自己去悟,通过练习领会乐曲的内涵,这让我非常受益。”闫大力说。
寻找古琴爱好者,交流学习
闫大力介绍,古琴有几不弹,比如,打雷下雨不弹、衣冠不整不弹、身处闹市不弹、不遇知音不弹等,“因为古琴是修身养性的工具,弹奏时必须有宁静的环境、平和的心态。”
春秋战国时期的伯牙,弹琴时偶遇钟子期,两人结为知音。后来钟子期病逝,伯牙在他坟前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之后摔琴感叹:“摔碎瑶
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至今为古琴爱好者津津乐道。
对兄弟俩来说,这些年在古琴的道路上走得也很孤独。回到阜阳后,两人分别有了自己的工作、家庭。“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找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古琴艺术。”但经过了解,阜阳从事这一行的寥寥无几。
2008年,他们在所住的云亭小区开了一家国乐馆,一方面推广古琴,一方面将此作为雅集场所,吸引古琴爱好者前来交流。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聚拢了一批爱好古琴的学生和社会人士,共30多人,其中有些爱好者来自合肥、上海等地。
根据记载,古琴古曲约有3000首,传下来200多首,包括《广陵散》、《潇湘水云》、《梅花三弄》、《高山流水》等。每隔一段时间,这些古琴爱好者都会一起交流、弹奏。闫大力记得,一次在弹奏《潇湘水云》时,他和几位朋友沉浸在乐曲中,不知不觉都流下了眼泪。
“忙碌的社会让人烦躁,而古琴能让人静下心来,找到自我和真我。”闫大力说。
颍州晚报记者 刘培军/文 王彪/摄
新闻推荐
《妖猫传》中首次挑战古装戏,张榕容凭“杨贵妃”一角摘得“华鼎奖”凭借在电影《妖猫传》中“杨贵妃”一角的惊艳表现,张榕容在8日晚的第23届“华鼎奖”上摘得最佳女配角大奖,昨日张榕容接受新安晚...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