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汉 人看待事物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但是要真正把它落实到生活中去,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有人说,现在的人都不读书了,大众阅读现状堪忧。此观点一出,立即得到了大片的拥护。但我以为,这个观点有待商榷。
这里的关键是对书的理解。假如把书只理解为传统的纸媒,这个观点好像还有一些道理。然而,“现在的人都不读书了”这句话的含义绝不仅仅在此,它的意思还有现在的人阅读量减少了,后面的“大众阅读现状堪忧”就是佐证。对这一层意思,我是不赞同的。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也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改变了人类信息输出和传播的方式,继而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首先改变的便是人类的传播媒介,过去远距离传播的媒介主要靠纸张,今天人们传播交流信息的主要媒介已经转化为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但用户最广的应该要数QQ和微信。
微信出现的时间比QQ晚,但它在传播、交流上比QQ更方便、更快捷,因此微信是后来者居上,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春节,微信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10亿。
除了庞大的用户基数,微信上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公众号,这让每一个人在任何一个空间里、任何一个时间里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比传统纸媒不知道要方便多少倍。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今天人们的阅读量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得多。
走在街头、坐在公交车上,假如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到处都是低头族,他们低着头在干什么?在阅读。
只不过,他们阅读的不见得是文字。他们有可能在阅读图片,也有可能在听音频,或者在看视频。过去受技术条件限制,传统的阅读内容主要是文字,那是没办法的事。而今,文字只是其中的一种,人们还可以传播图片、音频和视频,既然传播的形式变了,阅读的形式自然而然也就跟着变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非要把人们的阅读捆在文字上不可呢?
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工作的时间越来越紧张,工作之余,剩下来的时间多半是一些碎片。因此,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阅读成为一种“新常态”,我认为值得肯定并鼓励。虽然每一次的阅读时间是短暂的,但每天的阅读总量与传统相比,不是缩小了而是加大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有人非常反对这种碎片化阅读,其实没必要。碎片化阅读既然存在,自然有它的道理,而微信上的许多公众号所推出的文章,发出时间、文章长短、题材内容都很适合利用碎片化时间去阅读,比如“人民日报”的夜读栏目,再比如“安徽发布”的早读江淮等等。
个人的建议是,对于微信上与自己专业领域一致或对工作生活有益的文章,要多读精读;对于那些价值不大或纯粹娱乐的文章,不妨浏览一番即可。身边的许多朋友都说,通过微信阅读,他们获得了自己所属领域的一些有用信息,增长了专业知识;而那些看似无用的碎片化信息,则拓展了自己的眼界和思维。微信碎片化阅读的好处在于,无论何时何地,略有闲暇都可以阅读,把一些等待或无所事事的时间用来学习,多好!
新闻推荐
将对铜陵、池州、马鞍山、安庆、芜湖5市开展固体废物环境污染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本报讯4月4日上午,长江安徽段环境污染突出问题专项整改推进会召开,安徽省决定用一个月时间,在长江安徽段开展一次专项...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