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舒韵
最近一段时间连降大雪,让大通区孔店乡河沿村村民郁闷不已,不少村民家的钢构大棚塌了,畜禽圈舍也被大雪压毁了,而村里75岁高龄的贫困户景开仁却没有像往年一样,担心大雪会压塌自己的瓦房。因为就在今年年初,市财政局扶贫工作队了解景开仁家情况后,和村里商量,出钱将他家的房子重新加固装修了一次,抵御住了今年以来两场大雪的侵袭,这可让景开仁多年来悬着的心落下了。
自从扶贫工作队进村以后,村民们发现,他们手里的钱富余了;贫困户们发现,他们“摘掉帽子”不远了;村干部们发现,村容村貌也在悄然改变……
打造特色农业,农产品远销各地
“下雪天路不好走,货都送不过来了,这网上的订单还是这么多。”最近这些天,可把河沿村景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忙坏了,他不仅要组织货源,还要应付网上随时随地增加的订单。“咱自家产的河沿村大米就是好吃,含硒高,货都供不应求,过去2.5元一斤,现在经过真空包装后,卖到广州等地,价格翻了一番。”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己就是本村人,本来在外地做生意,自从扶贫工作队进村后,联系他来家乡投资,自己也想着能把家乡一些优质农产品打出名气,便回乡创业,同时搞了一个网上商城,专门销售河沿村特色农产品。“这两天大棚里的草莓都上市了,特别甜,北京来的客商专门进村驻点收购,一天能走一辆车的货。”
扶贫工作队根据河沿村农业生产情况,先后多次与村内的民丰瓜果蔬菜合作社和景氏农业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对接。利用37万元江淮分水岭项目资金,由景氏农业进行流转土地80亩,种植优质水稻、草莓和瓜果蔬菜,打造“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种植模式和“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社区店+基地”的销售模式,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2万元,每户贫困户每人增收1000元。并利用扶贫资金60万元,流转35亩土地进行草莓大棚种植,由民丰合作社进行日常管理,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4万元,每户贫困户每人增收1000元。
整修基础设施,乡村面貌大变样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村里有好的农产品,运不出去便成为滞销货。为进一步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扶贫工作队多方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大力开展路、渠等群众关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作队争取了360万元资金对孔王路河沿段2994米的道路进行拓宽,目前项目已经开工;争取了30万元修建通向大圩的一事一议道路,目前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争取230万元资金对孔王路沿线及主要沟渠进行改造,目前正在进行招投标准备中;借助旅游扶贫开发契机,争取了35万元对河沿村旅游进行整体规划,建设旅游扶贫“八个一”项目,成为农村旅游新亮点。
河沿村党支部书记闫其矿告诉记者,该村地处高塘湖湾区,下雨就涝,无雨则旱,村里集体经济更是分文没有。自从扶贫工作队进村后,疏通了沟渠,拓宽了道路,整治了村容村貌,环境变了,村民的素质也渐渐提高,共同奔小康的路越来越近了。
扶贫帮扶“一对一”,引进企业促就业
针对全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不高情况,扶贫工作队积极引进外来企业来村考察、投资。与乡政府一起,邀请企业对河沿村张户组进行整体规划;邀请安徽国奥体育用品制造有限公司来村办厂,申报乒乓球拍加工产业扶贫项目,项目即将投入生产,将带动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和村民30多人。并积极谋划塘下1600多亩土地的整体流转,打造集生态农业、旅游于一体的高端农业生态园,村民可通过入股、流转、就业等多种方式让腰包鼓起来。
扶贫工作队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工作队将加大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村村通公路延伸至户户通,并加大项目扶持,打造精品果树林项目,引入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对村里的贫困户加大帮扶力度,将关心延伸至更多的困难户家庭。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星级记者胡明兵)为广泛听取消费者、经营者及社会各界的意见,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透明度,根据《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规定,省物价局拟于3月中旬在合肥召开安徽省公办普通高校...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