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经济发展缓慢,出于种种原因,实物交换一度成了贸易过程中一个辅助的手段。我幼时记忆清晰的是,由安徽、河南、山东一带逃荒过来的难民,为了谋生而自制了像绿豆粉浆、萝卜丸子之类的食品,沿街叫卖时便与市民们以旧衣、旧鞋、旧家具(小桌、小凳及不用的锅碗瓢勺)进行实物交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到大家的欢迎,我在东、西甜水井街的家门口经常看到一个用新瓷器换旧衣物的人。
“换瓷盆的来喽!”随着洪亮的吆喝声,人们便可以看到一辆架子车上满载着的碗、壶、碟、盆。住在含光门内双仁府街大巷子口的一位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每天都拉着这辆车走街串巷,用崭新的瓷器换取居民手中用处不大或废弃不用的杂物,也包括衣、裤、被、褥、皮鞋、布鞋之类的日常用品,然后再销售给位于东新街小东门内的旧货收购商,从中获得一些差价赖以为生。
我的舅舅是个夏季卖瓜果、春秋卖蔬菜的小生意人,与街道上同是从事小本生意的人都很熟,他们经常凑在一块聊起彼此的经营状况。我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换瓷盆的这个青年人很讲义气,生性耿直,公平交易,童叟无欺,从来不搞歪门邪道,在长期的经营中得到了顾客充分的信任。他通过辛勤努力,不仅可以养活家中四五口人,而且每月还多少有些盈余,日子过得倒也不错。母亲在我的父亲辞世后,将老人家生前穿用过的衣物全部给了这个人换取了茶壶、碗碟及和面盆之类的用品。这种行当既处理了群众手中的多余物品,又满足了生意人自己的生活需求,互利双赢,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前后比较盛行。那个年月,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是太高,“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崇尚的生活准则,也与家庭低收入的状况极为合拍,所以能换成瓷器的那些旧物质量已不是太高。尽管如此,仍有大量生活水平更为低下的农民、城市贫民们以低廉的价格从生意人手中购得自己可用的物品,来维持正常的生存需要,所以这个行业一直延续下来。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收入逐渐提高,生活日益改善,在城市里收购旧物品的行当慢慢减少。这个换瓷盆的人也悄然地从大家的视线中消失,听说大概是到了某个社办小企业当了差,每月有足以维持家用的固定收入,从而免去了往日风吹日晒、走街串巷的辛苦。从此我们也再没听到那熟悉的吆喝声,看不到那琳琅满目的各色瓷器了。
新闻推荐
丁兵1月12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原淮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丁兵受贿一案。公诉机关指控,2002年至2017年期间,被告人丁兵利用担任安徽国能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