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何怡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高校是产生技术、理论、观念、文化的重要阵地,应当激发高校的创新活力。当前,教师参与产学研活动较为普遍,但参与政府咨询活动的程度却较低,建议制定鼓励政策,培养和发掘高校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智库作用。
一、当前高校教师参与政府咨询活动的不足
建言渠道少。高校教师的建言献策缺乏直接而有效的渠道。高校教师推广研究成果的主要方式是发表学术论文,但学术论文的参阅群体主要是学术界和政界高层,基层公务人员很少有时间和兴趣研读论文。在课题研究方面,尽管有部分厅局设立了少量人文社科类项目,但高校教师参与的机会与程度有限。
参与机会少。当前,高校的校企合作已经逐步开展,但校地合作、校政合作开展不畅。尽管有高校教师赴政府挂职交流制度、下派制度、对口支援制度,但人员覆盖面很小,教师挂职也是虚职多、对口少,其参与程度、研究深度、工作力度都有待提高。象牙塔里的高校教师远离管理实践,对政策演进的脉络掌握少,对政府协同工作的机制、流程不清楚,加上较多依靠二手资料,导致了对策研究的总体质量不高,意见建议的空话多,针对性、适用性与可执行性不足。
激励有效性不足。对高校教师的长期激励主要是职称制度。除了教学之外,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论文、课题、著作教材等。我们高兴地看到,2016年安徽省教育厅出台的两个职称评定文件 (分别针对本科和高职)中已将“政府咨询成果应用”作为成果推广类别,这将引导教师多做脚踏实地的研究,少写空洞无物的论文。但文件在成果认定方面还不够清晰,如一类成果需“省部级以上政府或国家部委采纳并应用”,二类成果需 “市级以上政府或省直厅局采纳并应用”,但其中的形式与类别未详细规定。实际工作中,领导批示的研究报告与社情民意信息,各部门反馈的提案议案,如何与成果等级对应,操作起来仍有难度。除了成果认定困难以外,在教科研成果奖励方面也缺乏激励。
二、高校教师参与政府咨询活动的建议
一是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与校政合作。各级政府要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与校政合作。建议扩大省、市、区级参事人员规模,面向高校吸纳年富力强、研究领域相关的教师担任参事。建议开展常态化的咨询研究项目,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建议聘请高校教师担任顾问、信息员,盘活人才资源,培育社会科学智库。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将不同的观点与政策倾向分别交由不同的高校研究,通过学术争论推进务实研究、推动决策科学化。
二、明确“政府咨询成果”范围。建议省教育厅、各具有独立评审权的高校制定“政府咨询成果应用”认定细则,提高此类成果的可认定性。细则应广泛征求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机构的意见,将各级领导批示、提案与议案答复、立法与政策推动等分门别类对应不同等级的成果。将成果细化,有利于引导教师瞄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出实招、献实策,提高应用对策研究能力。
三、建议高校修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目前,省内高校大都制订了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但 “政府咨询成果应用”的内容较少,因此很少被列入奖励项目。宿州学院等少数高校修订了政府咨询成果的认定与奖励办法,但在全省层面上还缺少自上而下的推动。建议由省、市政府部门牵头,通过评选政府咨询优秀成果、参政议政成果等形式,推动高校修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通过常态化的科研奖励,激励教师参与社会管理、政府咨询、建言献策,鼓励高校教师为社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闻推荐
中国青年报12月25日报道12月14日19时,距离2018年研究生招生考试仅剩一周,北京一所高校的教学楼内,李芳站在二楼走廊,轻声朗读着手里的复习资料,进行考研的最后冲刺。这名2014级化工专业的本科生,今年...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