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英国战时内阁批准征募中国劳工,并将其正式命名为“中国劳工旅”。一战期间,英法两国招募了大约14万名中国劳工,其中约有10万人隶属英军“中国劳工旅”,其余4万人归法军指挥。此外,还有数百名学生从事翻译工作。
中国劳工的工作异常繁重,他们不仅每天工作10至18个小时,每年只有3天假期,更要冒着生命危险修筑道路和战壕、铺设铁路、维修坦克,甚至拆除未爆炸的炸弹。战争结束后,他们中的一些人还被留下来清理战场,埋葬死者,将饱受战争蹂躏的废弃土地重新开垦成农田……
英法从中国挑选华工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协约国一方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当协约国因兵员锐减、劳力奇缺难以为继时,英国一位军官提出:“为什么不用中国人?”
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希望中国人可以作为工人前往欧洲支援协约国一方的作战。于是,在德国人无暇顾及的远东地盘上,一场大规模的劳工招募运动悄悄拉开。
由于北洋政府不愿意得罪德国人,这些招募计划一开始都是半官方的,但是在1917年中国宣布参战后,开始转由中国政府劳工部组织劳工输出。从1916年5月输出第一批劳工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8年11月,相继有14万华工远涉重洋,来到战火纷飞的欧洲,开始了他们曲折艰辛的劳工经历。
英法两国对华工的选拔非常严格,凡患有眼病、肺结核、性病及牙病者均被拒绝。被招募的华工以山东人、湖北人为主,此外还有一部分人来自辽宁、吉林、江苏、湖南、安徽、甘肃。选拔后的华工被集中在威海卫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等待乘船离开中国前往法国。其后,首批华工约800人从青岛出发,乘坐法轮从好望角绕道前往欧洲,其间历时三个月,才到达法国马赛。
生死未卜的命运
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山东人。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
从离开中国的那一刻起,华工们就面临生死未卜的命运,死亡的危险如影随形。1917年2月24日,德国潜艇在地中海海域击中运送华工的邮轮,船上543名华工全部葬身大海。
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
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军工企业,受雇于法国的华工由法国军事当局负责。通过分包系统,对劳工有需求的企业开始使用这些人。因此,从布雷斯特到马赛,从里昂到敦刻尔克,不管是在国有兵工厂还是在冶金、化工、建筑行业的私营企业,都有华工的身影。
英招华工则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另一些则替代了被派往法国的英国码头工人和运输工人,这样就使得英国工人能够回到英国从事他们的职业。但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后方,华工从事的都是最艰苦、最繁重的工作。
在1917年法国皮卡第的一场战斗中,英军士兵全部负伤,修缮战壕的华工们就拿着手中的工具冲入阵地与德军搏斗。当援军赶到时,大部分华工已经战死。
中国劳工的归宿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3000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后,法国依然需要成千上万的劳动力,于是中国工人继续在工厂、医院、建房点里工作。部分工人则被派去清理战场、掩埋尸体。与为英国政府工作的华工相比,效力于法国的华工获得了较多的自由。在工作之余,他们和法国公民一样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据估计,约有3000名中国劳工留在了法国,其中小部分人还娶了法国人做妻子。
为英国干活的劳工则未能获得融入当地社会的机会,英国政府把他们全部送回国了。那些在战争中负伤致残的华工得到了一笔补助,相当于他们12个月的报酬。
遗憾的是,1919年9月,首批中国劳工在完成任务后启程回国,由于战后国际汇率的急剧变化(尤其是法郎的贬值),加上劳工们的薪水被大量地汇入中国兴业银行,而后者在战后资不抵债,导致很多劳工未能将薪水取回。如此,经过数年的(难后,很多幸存的中国劳工在经济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善。
(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网、《新京报》、浙江在线)
新闻推荐
今日上午,环境保护部召开2017年11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巡视员刘友宾通报环境保护部近期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刘友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环境保护部11月份...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