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发达地区发展服务业的成功经验,也是新形势下加快安徽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安徽省2011年启动集聚区认定工作,到2016年底全省已有131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从行业上涵盖了7类生产性服务业和2类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从区域上覆盖所有设区市。■本报记者周晓东实习生曹流芳胡渺渺
尽管安徽省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问题依然突出,表现在集聚区的综合实力、产业层次亟待提升,集聚区的建设管理尚处于自发粗放状态,尤其是单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的营业收入、税收分别仅相当于江苏省的1/4和1/6,尚没有千亿元级的“航母型”集聚区。在这背景下,《安徽省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7—2021年)》日前出炉,提出把集聚区打造成为安徽省经济增长新引擎、承载创新新平台、宜商宜业新高地、产城融合新样板的目标。
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记者了解到,今后安徽省将着力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服务业集聚区集中,推动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促进产城深度融合、三次产业跨界,构建适应服务业创新要素集聚的生态体系。依托集聚区发展平台,加快服务业双向开放,面向长三角引进服务业资源,面向全球市场配置服务业资源,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化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同时,发挥合肥都市圈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南北集聚区结对合作。
发展致力于突出重点、集约高效,围绕全省“双核一带三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引导各地和集聚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按照“提升一批、完善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通过分类指导、因区施策、示范带动,强化系统协调,鼓励先行先试,形成梯次推进、竞相发展、有进有出的局面。
数量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到2021年,安徽省将择优培育50家左右省级示范园区,建设200家以上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突破10000亿元营业收入(即“521”行动计划)。展望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强调在综合实力方面将得到增强,届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达到200家、其中示范园区50家。集聚区总营业收入、吸纳就业、完成税收均较2016年翻一番以上。
其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占比保持在75%以上。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服务业领军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和安徽特色的服务业品牌。同时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成各类公共服务平台200个以上,金融、科技、知识产权、服务外包等配套功能日益健全,各项生活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产城融合效应逐步显现。
每年遴选一批省级示范园区
安徽省将鼓励各地立足产业布局和比较优势,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基础较好、功能定位清晰、管理规范有序的重点园区,支持培育成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每年还将遴选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示范性好的集聚区,认定授牌为省级示范园区,安排资金用于奖励或补助园区开展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品牌创建等工作。同时,对省级示范园区实施动态管理,定期评估考核,经考核不合格的,给予摘牌并追回奖励资金。按照既定发展计划,到2021年,力争每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立1个以上公共服务平台。
开展服务业“百强企业”认定
记者还了解到,期间,安徽省将适时开展服务业“百强企业”评选认定,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商务、新型专业市场、创意文化、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服务业集聚领域,遴选认定100家左右重点企业,鼓励引导做大做强,带动相关产业加速集聚。为提升市场主体实力,安徽省在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的同时,还将积极打造一批服务业“小巨人”。
多种利好政策叠加致力推进
财政政策方面,安徽省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特色小镇范围内的服务业企业享受工业企业同等政策,加大 “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对服务业领域的支持力度,并鼓励市、县政府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并强化政策执行力。投融资政策方面,在省产业发展基金下,设立由第三方运营机构参与的服务业创新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服务业态创新、服务业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等。引导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对服务业集聚区开展投融资服务。
用地政策方面,将科学安排服务业集聚区用地,保障新增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对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政策的集聚区重大服务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支持省级以上开发区内的服务业集聚区参照工业用地价格标准供地。人才政策方面,今后安徽省将集聚区人才队伍纳入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申报范围,同等享受相关政策。对集聚区的领军型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创新创业人才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并在项目申报、配偶安置、子女就学就业、住房补贴、医疗保险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便捷服务。
新闻推荐
为推进循环经济园重点项目建设,需将岩寺镇瑶村村牌边山处的坟墓进行搬迁,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1.迁坟范围:东至瑶村下山亩水田,南至循环经济园进村道路,西至循环经济园已征完土地,北至进村陈塘...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