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徽州文书的抢救性保护仍是担重路遥! ”近日,省民盟的专家们在一份关于徽州文书调研报告中,这样感叹!他们认为,作为徽州地域文化基因和城市记忆的代表,徽州文书理应得到全方位的保护与传承。他们为此建议安徽省文管部门进一步细化徽州文书的保护工作。
徽州文书指的是自宋代以来,徽州地域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写下的各类原始文字凭据和契纸文约、账册谱牒,以及各类反映历史徽州社会生活实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原始文字。从已发现的大量徽州契约文书情况来看,和其它地域的契约文书相比较,徽州契约文书又具有数量大(现存至少在100万份以上)、高密度、时间早(最早在南唐宝太二年)、跨时长、连续性好、归户性强、涉及面广(几乎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相关的徽州文书)、不可再生性等特点。
省民盟在调研中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徽州文化渐渐被广泛关注,近30年来,中国徽州文书作为稀缺历史文物,社会各方面日趋关注,许多散落在民间的重要徽州契约文书大量流失徽州域外甚至异国他乡,徽州契约文书交易市场缺少管理监督机制,混乱而不规范,保护性立法迫在眉睫。
另外,徽州文书虽然整理出版了不少,但目前这些出版和即将出版的徽州文书,仅占已面世徽州文书总量的极少一部分。由于徽州契约文书的整理研究,对古文献考证、训诂的要求很高,专业人才队伍缺乏,加之中国徽州文书整理工程工作量大,需巨资投入,省民盟认为,要使中国徽州文书主要内容都得到整理出版,为社会所利用,需要在政府层面,有高瞻远瞩的、大魄力的策划,争取中国徽州文书整理出版国家级重大项目立项,发动社会力量筹集巨资,这一文化工程才有可能富有成效。
据悉,新世纪之初,安徽省文管部门已策划编撰大型历史文化丛书 《徽州文化全书》(20卷),拟把中国徽学推向世界,省民盟建议安徽省将这一工程加速推进。同时,将徽州文书列入世界口头和记忆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措并举,把这一珍贵文脉更好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曹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日前获悉,为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着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并取得积极成效,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4%。统计数据显示,...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