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明年完成危房改造
问:基层反映危房改造补助标准低,配套资金压力较大,加之点多面广,容易出现挪用情况,安徽省农村危房改造进展如何?将采取哪些保障措施?
答:安徽省危房改造从2009年开始,到今年8月份为止,已经完成了109.17万户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国家和省级投入资金是105亿元。从摸底情况看,现在全省还有15万户的危房需要改造,全省力争在明年底以前全部完成。现在改造资金主要有三个渠道:第一是中央和省里补助,第二是市县补助,第三是贫困户自筹。从住建部门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资金问题: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今后国家可能还会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二是推进相关资金整合;三是适度控制建设规模;四是对极度贫困的家庭实行兜底。就是用集体现有的闲置房子或者集体工房通过置换,解决他们的问题。还有一些地方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关于资金管理问题,全省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同时,减少中间环节,直接拨付到户,保证资金不被挪用。让贫困生能上学上好学
问:安徽省提前实现了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家庭,提高社会兜底保障的标准。但调研中发现,安徽省农村低保对象中,扶贫对象占60%。怎样进一步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
答:这两年全省着力推进这项工作。到今年8月底,148万农村贫困低保人口中,建档立卡户有91.7万,占了61.7%。两线合一不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最关心是提高标准扩大面,同时增加补助水平。从去年开始,全省着力在推动补助水平的增加,到今年8月份,农村低保人口平均每月补助水平达到241元。同时,对因病致贫的农户,从收入来看,不符合贫困户标准,但是家庭支出很大,也纳入低保范围。因此,从今年5月份开始到现在,支出性贫困在低保户里面增加了近1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建档立卡的人口。
问:调研中发现,教育扶贫中,少数贫困户对资助政策了解不全面,安徽省该如何确保做到不留死角?对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的义务教育学校,将采取哪些有效举措?
答:教育脱贫是阻断代际贫困的根本之策,我们主要的发力点有两块:第一是能上学,第二是上好学。现在,对于贫困户的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完善,每年大概有240万人次享受,全省资助金额大概在35亿元左右。同时,已经构建了一个纵横连通的网络系统,一套学生资助发放体系的督查系统,确保资助无遗漏。针对上好学的问题,关键要从布局结构、条件改善、师资队伍等方面找办法。比如,在项目分配上,更多向贫困地区、边缘地区倾斜,同时用现代化手段解决偏远地区音体美老师短缺等问题。推进光伏、旅游、电商扶贫
问:如何推进光伏扶贫电站建设,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
答:2015年省政府出台实施意见,全面启动光伏扶贫工程。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建设了近两百万的装机容量,惠及41.28万户,60多个村。在建设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完善建设模式。目前采取的有户用电站、村级电站等模式,因地制宜推进。下一步,安徽省将积极争取国家“十三五”光伏计划,尽快下达安徽省2017到2020年的指标,努力争取补贴资金。同时加强电站的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光伏项目智能管理,及时获取电站运营信息,目前有几个县系统已经建成。
问: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如何进一步发挥旅游扶贫带动作用?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与贫困村、贫困户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电商扶贫作用?
答:全省去年在3000个扶贫村中,梳理出具有旅游扶贫条件的333个重点村,计划带动440万人脱贫。具有旅游条件的,一方面鼓励贫困村和贫困户直接办旅游;一方面鼓励现有的景区、景点、星级饭店、农家乐和民宿通过用工的办法,带动贫困户就业。如5A级景区,要选定贫困户,用每个工一天60到80元,带动一个贫困户一年增收几千元。下一步,全省将继续加大旅游扶贫村的一个接待中心、一个厕所、一个农家乐、一个停车场等“八个一”工程建设,继续加强旅游宣传,让333个重点村将来都变成几A级的旅游景点。
在电商扶贫方面,近年来商务厅主要牵头抓了三件事:一是搭平台、畅流通。在31个贫困县,已经建成了26个县域的综合服务中心、26个物流配送中心。 2900个村建立了村级服务站,覆盖率达到98%。二是树品牌,建标准。进一步推进“三品一标”建设,现在安徽省已有无公害认定的商品2228个,绿色产品1866个,有机产品414个。三是培育人才、强化建设。近几年开展了4万人次的电商培训。目前,发展农村电商已带动50万人就业,10万人增收,2万人脱贫。今年要实现贫困县 “两中心一站点”全覆盖,促进电商发展再上台阶。
新闻推荐
10月12日,在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徽京剧院的演员们正在演出徽剧《惊魂记》。当日,喜迎十九大2017“徽风皖韵进高校”-—安徽省徽京剧院走进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专场演出精彩上演。“徽风皖韵进高校...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