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城市建设急剧加速、人口密集化程度大幅提升的今天,地方文化正随着统一的规划理念、设计方案、建筑形式等使得城市个性逐渐模糊,居民的凝聚力和认可度下降。九三学社社员黄敏日前建议城市建设中,强调地方文化元素,真正提高城市竞争的软实力。
黄敏认为,即便一个园林城市,一旦离开文化底蕴的支撑,这个城市的发展力是苍白且不持续的。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地方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喊喊口号就能解决的,可以从城建规划、舆论造势和凝固形式三个角度加强建设,让无形的文化变成有形的生产力,让创新城市发展落在建设实处,提升城市宽容度,真正提高城市竞争的软实力。
黄敏建议首先要定位精准,打造“名片”效应。找准本地的文化特色,杜绝一刀切,分门别类保护本地建筑风格。黄敏指出,近几年安徽城市建设不管山区、水乡都一味搞徽派建筑,原来很多山区的石头房、圩区的渔房都被推倒改成白墙灰瓦,然而整体环境的差别,只会让这些徽派建筑不伦不类,让当地居民无法认同,觉得政府的建设“形式化”“表象化”。政府应该探索本地的文化核心,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城市文化灵魂,在功能布局、城市建设、人文引导上精准切入本地文化的发射点,充实城市文化联想力,丰富城市精神底蕴。
建立文化场馆,保护地方特色。文化是无形的,但文化的影响力是有形的,如何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完美结合,并通过载体保存和发扬,这就要求政府在城市建设中除了要在细节处运用文化基因,更要通过功能区的划分,建设城市文化展览馆,通过固定的场馆形式积淀本地文化历史。设立专题文化展厅,配备高规格讲解员,丰富文化传说,提升文化衍生价值,结合多途径宣传模式,吸纳近现代文化成果,让传统文化更加历史悠长,现代文明更加贴近时代,形成系统效应,共同策划、制造需求,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落在实处。将优美的城市自然生态景观与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融合,让充满人文底蕴的城市建设服务地方发展。
创新宣传途径,推进民众接受。开展非富多彩的城市主题活动,强化文化价值的公众参与性,引进商业运作,通过对商业活动的冠名管理,借助成熟的营销手段扩大城市精神名片影响力。除了在传统媒体上单方向的宣传城市,还可以适当采取征集城市精神文明口号、拍摄微电影,甚至邀请专业团队打造主题宣传片等形式,加强地方文化的现代化因素,营造全民参与的强烈氛围,让地方文化焕发新生机,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城市内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报记者曹昱)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鼓励、发动群众监督举报安全生产风险,扩大安全生产风险排查覆盖面,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出台了《安徽省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将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记者9月...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