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玉芳 通讯员王静
当了多年的热心人和志愿者,合肥市包河区淝河镇席井村村民张大云今年有了一个组织上的新身份——村妇联执委。对她来说,新身份是一种肯定,更是一个平台,给这位“包河好人”发挥余热提供了更大舞台。
而对全省基层妇女工作来说,这也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村(社区)妇代会改建妇联(以下简称“会改联”),将张大云这样的在群众中有影响有专长的“热心大姐”,吸纳到基层妇联组织中来,掀开了基层妇联工作新的一页。
组织更亲民——普通村民当上妇联执委
过去,妇联组织是典型的头重脚轻,一个村一个妇代会主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人少资源少一直是妇联工作的“瓶颈”。包河区妇联主席李爱文告诉记者,根据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要求,该区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会改联”探索,首先对基层妇联组织进行了扩容。
据席井村妇联主席张宁介绍,村里以前设1名村妇女主任,1名副主任,3名委员。今年元月改建成立村妇联后,设1名主席2名副主席6名执委,基本上每个村民组都有一名执委。
“以前虽说有5名成员,实际工作还是由村妇女主任承担。 ”张宁说,成立村妇联以后,新选的6名执委都是普通村民,也都是公认的热心人,在群众工作中能发挥大作用。
65岁的张大云正是席井村有名的热心大姐。2013年退休后,闲不住的张大云发现,独居在家的老人和残疾人理发难是个大问题。从那时起,她就自学理发,并上门给老人免费服务,受到周边老人们的热烈欢迎,每年免费理发要达到三四百人次以上。这样一个公推的“包河好人”,在村妇联选举中,很自然地又被一致推选为村妇联执委。谁家有矛盾、遇到难题了,都喜欢找张大云来说说,她也总是 “来者不拒”。 “以前是志愿者,有些话想说不便说。成为妇联执委后,就有了一个平台,更便于我去做群众工作。 ”
来源更广泛——妇联队伍有了各界代表
除了人数上的增加,“会改联”后,妇联的人员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淝河镇贾大郢社区妇联主席沈永芝介绍,社区“会改联”后,现有妇联成员11名,人数比以前扩大了一倍多。11名执委中,除了社区工作人员以外,还吸纳了辖区幼儿园老师、医生、经商的妇女、家庭主妇等。
“新增的6人都是社区干部以外的人员,主要是发动不同岗位的人员来参与妇联活动。 ”沈永芝说。蔡岗小学副校长黄莉感觉到,成为妇联执委后,更便于学校和社区工作对接,共同开展活动。今年暑期,针对防溺水宣传的严峻形势,黄莉作为执委向社区妇联提出建议,联合社区将辖区内所有水塘水坑都摸排了一遍,一一设立警示牌,并明确了责任人。
“以前工作主要靠村妇女主任单打独斗,现在是把能服务群众的妇女也吸纳进来。 ”李爱文表示,这正是此次妇联组织改革创新的关键,有利于团结各行各业优秀女性,把工作触角延伸至更广泛领域。
工作更深入——温情工作打响妇联新招牌
“妇联,以前感觉就是一群中老年大姐帮人调解一些矛盾。 ”作为一名年轻人,席井村大学生村官王文静此前与妇联接触不多,了解也不深。但如今,每天看到“妇联大姐”四处奔波的身影,村里的年轻人才改变了对她们的看法。
在淝河镇采访中,记者每到一处,干群们赞不绝口的,总少不了“巾帼拆迁队”。该镇正值综合开发改造,全镇9个村居、16000户家庭、300家企业、320万平方米整体征迁,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淝河镇因人设岗,成立了“铿锵玫瑰巾帼助迁服务队”,由全镇广大巾帼志愿者、妇联干部等116人组成9支巾帼助迁小分队,主打温情牌,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拆迁工作难做,很多人倒不一定就是要当“钉子户”,而是确实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席井村村民卫强一开始不同意搬家,张大云和其他几名执委上门了解到,卫强身患残疾,很难租到房。大伙儿想方设法,先给他安置在村委会一间办公室里,又替他申请公租房,两次搬家,都是张大云带着几名执委忙前忙后。
如春风化雨,细心、耐心又热心的的这群“妇联大姐”,一点一点就把人心给暖化了。贾大郢社区书记何章星一提及此,一个劲儿称赞,这群大姐是“功不可没”。 “我们大老爷们有时是粗线条,她们可不一样,碰到女同志当家的拉拉家常,说说孩子,遇上些有困难的,就跑前跑后搞服务,搞得拆迁户很感动,拆迁难度减轻了大半。 ”
据悉,安徽省各地目前正积极推进“会改联”工作。作为改革先锋,李爱文介绍,截至当前,包河区31个村已全面完成“会改联”工作,52个社区妇联组织也全面扩容,形成了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新局面。改建后的村居妇联组织发挥女性优势,围绕社区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也成为社区工作的有力补充。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25日上午,由省经信委与安徽股权交易中心共建的“专精特新板”正式开板,经开区企业安徽杜氏高科玻璃有限公司(挂牌代码:880186)成为首批挂牌企业之一。“专精特新板”是为优质省级专精特新中...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