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5%。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逐步缩小。努力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记者7月25日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此次《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6-2025年)》着眼于长远发展,明确了安徽省未来十年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路径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文件。
《规划》尤其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任务艰巨,未来全省每年需解决大约10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竞争力不强,城镇发展特色不鲜明,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城镇化发展模式粗放,重外延轻内涵、重外表轻功能、重地上轻地下等城市病现象急需改善。 《规划》对这些突出问题都进行了相应的回应,并力求所提的举措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据介绍,这方面《规划》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合理放宽合肥城区落户条件,全面放开其他城镇落户限制,引导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和城镇有序迁移。二是增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能力和保障。着力在教育保障、职业培训、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五个方面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力度。三是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即健全农村土地 “三权分置”机制,合理确定农业转移人口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构建“一圈一群两带”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一圈”即合肥都市圈,“一群”即皖北城市群,“两带”即沿江(皖江)城市带和淮蚌合芜宣发展(轴)带。二是建立大中小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积极促进合肥、芜湖、安庆、黄山、阜阳、蚌埠六大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支持其他地级城市及县级市、县城加快发展步伐,并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三是加强与省外城市的交流协作。与沪苏浙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加强与周边城市群的合作发展,推动省际跨界区域协同发展。四是建立互通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重点推动省内中心城市与上海、杭州、南京等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互联互通。
提升宜居宜业支撑能力记者了解到,今后安徽省在三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改善城镇就业吸纳能力。积极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错位发展产业。同时,优化城市创新创业环境。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增强中心城区高端商务、现代商贸、信息服务、创意创新功能,并促进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发展。三是增强城镇公共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城镇安全保障体系。
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安徽省将高标准建设紧凑城市,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引导城市向紧凑集约方向发展。全方位建设绿色城市,完善城镇绿地生态系统,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倡导节能生活、生活垃圾回收等绿色生活方式。还有就是高规格打造智慧城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宽带安徽”、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体系、数字城管平台建设。此外,高品质培育人文城市,保护一批历史底蕴厚重的名城古镇,改造建设一批地方特色浓郁的旧城新区,积极塑造特色城市风貌与文化。本报记者周晓东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方盼亮通讯员陈沐盛夏的正午,当人们恨不得躲在空调房内不出门半步时,在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磷石膏排渣皮带栈桥上,仍有一个头戴安全帽的身影。她就是该公司的机运车间排渣生产班班长...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