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社区党委“穿针引线”,业委会与物业公司联手发力,居民群众自主“调色”……自我区启动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专项行动以来,海棠街道清华社区以都市清华小区为试点,转变以往文明创建中政府部门“一手包办、自弹自唱”的工作思路,广泛征集民意,充分调动业委会和小区居民的积极性,描绘出一幅“三位一体”谋提升、共建精品示范小区的优美画卷。
据悉,都市清华小区共有住户952户,常住人口约2700人。小区交付使用已超过十年,先后获得建设部“第二届全国人居经典建筑环境金奖”、“2016年度安徽省第四届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该街道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针对小区具体情况,海棠街道和清华社区鼓励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充分听取居民意见,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自筹资金11万余元维修小区南大门的水循环系统,干涸多年的“韵泉”景观重新亮相;翻修志愿服务广场,新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铁艺雕塑13套;在小区内安装白色绿化栅栏350米;更新东门公益广告灯箱216组;对小区的两条主要景观轴沿线和志愿服务广场周边绿化进行补植提升,让久违的“水木清华”胜景再现。
“楼道干净整洁了,绿化更漂亮了,南门的喷泉又‘活\’了,早晚在小区广场上锻炼遛弯的老年人们多起来了,谁不愿意住在这样的小区里!”谈到3个多月以来小区的转变,年近70的退休工人袁孝贵高兴得不得了。现如今,不单单是他,“夕阳红”巡逻队的的朱阿姨、柔力球团队的张大妈、在外上班的王先生、全职在家的李太太,经营门店的谢老板,越来越多的清华人戴上红袖章,成为小区的文明监督员。
清华社区深知小区改造提升是阶段性的,而管理却是长期的。社区党委有的放矢地提出“爱家·爱清华”的工作口号,社区党委以下设五大特色党支部,业委会以及党员居民为骨干力量。同时,发动热心群众20余人兼任小区文明监督员,参与物业管理,实现居民自治。越来越多的居民也由“不解”为“理解”,化“被动”为“自觉”,成为创建和提升的主力军。他们主动把在楼道内堆放的物品搬回家,还积极加入到清理小区杂物杂草、整治非机动车乱停放的队伍中来。
“我们在研究创建工作的抓手时,就充分考虑到群众的需求,从居民对生活环境优化的迫切期望出发,以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为最终目标,选择文明创建工作的着力点,并得到了广泛的理解、欢迎和支持。”街道相关负责同志介绍。
“新增的绿化栅栏选什么材质、志愿者广场的铁艺雕塑用哪种颜色更协调、如何防止小区内的‘牛皮癣\’死灰复燃、在哪划定共享单车停放区更合理……”从硬件设施到日常管理,在清华社区会议室内,区一线驻点干部、社区党员和小区居民代表经常共商共议如何进一步巩固提升小区品质。
今年6月底,该物业公司主动拿出近200平方米办公用房交由社区,用于扩建打造新的党群活动中心。2017年底建成后,“爱家讲堂”、“小区居民活动日”等清华社区的特色活动都将在该中心内以项目的形式固化下来,让党员和群众在此增进了解、融洽感情,进一步提升都市清华小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夏阳军 侯月梅)
新闻推荐
(上接A1版)农业、水务等部门要指导做好农作物高温热害防控和涝旱转换期水源管理,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供应稳定;林业部门要严防森林火灾事故发生;供电、供水、供气等部门要做好设施设备的监测...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