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鑫小学(资料图)
“不出小区,就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家里的老人比较省心,我们外出上班也放心。”谈及孩子入园问题,得益于小区配建幼儿园,家住电力明园小区的张玲颇感欣慰。
在阜城,像张玲一样因小区配建教育设施而受益的家庭越来越多。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城区教育资源建设,阜阳市大力推进小区配建教育设施工作,诸多适龄儿童享就近上学。如今,小区配建教育设施工作将再次提档升级。记者获悉,日前,市政府出台文件再次作出部署,明确进一步加强阜城居民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同时,建成后的教育设施,必须移交辖区政府暨教育局,用于举办公办(或普惠性)幼儿园以及公办中、小学。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该项工作的推进,有望进一步缓解入园难、遏制入园贵等问题。
小区里民办学校多 学费贵等问题突出
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齐全的活动场地……连日来,记者走访了阜城西苑、港利上城国际、蓝色雅典、蓝堡城、易景国际、御景城、正基首府等多个小区发现,阜城近年来新建的小区几乎均配建了幼儿园等教育设施,而这些教育设施面积大小根据小区面积而异。
“从年前后,阜阳市就已经开始部署居民小区配建教育设施工作,以进一步满足广大小区居民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市政府督学、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王如达介绍说,当时,仅列表明文规定需配建教育设施的小区就有几十所。这些年,经过大力推进,应该配建学校的小区基本完成了配建,并相继开展办学,方便了小区内外适龄儿童上学。
“我家小孩就是在小区幼儿园上的学。当时,主要考虑到比较方便,不出小区,孩子就可以上学了。”家住蓝色雅典小区的林先生说,但由于是民办园,收费较公办园贵,而且在管理、教学等方面与公办园也有所差距。
林先生所言非虚。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虽然不少小区配建了幼儿园等教育设施,但办学性质以民办为主,而且,这些小区内的民办园不仅办学质量参差不齐,普遍存在高收费的情况,少则三四千,多则上万。
“按照规定,小区配建教育设施建成后需移交给辖区政府,由辖区政府组织开办公办或者普惠性幼儿园以及公办中小学。”王如达说,但移交工作不彻底,很多小区配建的教育设施被拍租给个人开办高收费的民办学校,特别是民办幼儿园。“初步统计,这样的小区目前阜城存在个。一些‘入园贵\’的问题也由此而来。”
新建小区 必须配建教育设施并移交
近年来,阜阳市聚焦“入园贵、入园难”等问题,在大力推进公办园以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同时,加强对小区配建教育设施的管理,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阜城居民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的意见》。明确今后,凡面积达到一定标准的阜城新建小区,必须配建中小学校、幼儿园;建成后的教育设施,必须移交辖区政府暨教育局,用于举办公办(或普惠性)幼儿园以及公办中、小学。
根据《意见》,住宅建筑面积达到万m2的大型居住区,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单独配建小学;达到万m2的大型居住区,应单独配建小学、初中。此外,凡是小区住宅建筑面积达到万 m2但不足 万m2的,应配建一所不少于6个班的幼儿园,建筑面积不少于 m2, 用地面积不少于 m2;小区住宅建筑面积达到 万m2但不足万m2的,应配建一所不少于9个班的幼儿园,建筑面积不少于 m2, 用地面积不少于 m2; 小区住宅建筑面积达到万 m2 但不足万m2的,应配建一所不少于个班的幼儿园,建筑面积不少于 m2, 用地面积不少于 m2; 住宅面积超出万m2的,应在土地出让前,由市城乡规划局征求市教育局意见,以满足该小区居民子女入学需求为标准进行配建。
此外,记者注意到,意见除规定强化各阶段的监管外,明文要求,配建的教育设施全部竣工后,需向所在区政府办理无偿移交手续,配建的教育设施未移交区政府的,不予办理小区住宅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将用于举办公办(或普惠性)幼儿园及公办中小学
“近几年,在多方努力下,一些小区配建教育设施相继移交给政府。”王如达介绍说,包括和谐佳苑小区配建的幼儿园、金色港湾小区幼儿园以及安徽阜阳汇鑫发展集团和汇鑫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出资的汇鑫小学、电力明园小区配建的小学等,这些移交的学校经过建设,已迅速成为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让不少学生和家长可以就近享受优质教育。
而随着新规的推进,将进一步方便小区居民子女上学,而且有望从根本上遏制“入园贵”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及家长受益。“该政策对小区配建教育设施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规定,让配建成为小区规划时的前置条件,而且,明文要求新配建的教育设施必须移交。”王如达说,根据规定,小区新建教育设施建成移交辖区政府后,将用于举办公办(或普惠性)幼儿园及公办中小学。区政府在接收配建教育设施后,应及时配备学校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配置有关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并保证在接收该教育设施后一年内投入使用。
“因此,我们也在谋划,待一些小区配建教育设施移交后,特别是一些配建的幼儿园移交后,将采取小区园与优质园结对帮扶以及名园办分园的方式,争取利用两到三年时间,努力提升小区园的办园品质和质量,真正让小区居民子女不出小区就可享受优质教育。”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曹炯 郭海洋/摄 本报记者 郭晓林/文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