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记者 夏胜为
在豆腐之乡淮南,有个名叫陈郢的“豆腐村”远近闻名,全村半数以上农户做豆腐,批发销往合肥、淮南等城市。然而,连片的豆腐作坊长年累月生产,村落里曾经污水横流、臭气熏天。随着美好乡村创建、农村环境整治,淮河边的这个村庄美丽嬗变,成为全市五星级“绿色小康村”。记者近日参加江淮环保世纪行活动到当地探访。
陈郢村位于淮南市潘集区祁集镇西部,南临淮河,2500多名居民生活于此。记者在村里看到,水泥路平坦延伸,一座座青瓦白墙的楼房错落有致,一排排绿树挺拔翠绿,公厕、垃圾桶、路灯一应俱全,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这几年,村里环境大变样!”村书记刘军说,整治前的陈郢村,豆腐作坊污水横流、水塘沟渠臭气熏天、积存垃圾蚊蝇乱飞、坑洼土路杂草丛生。群众戏言:做的是豆腐,住的是垃圾场,闻的是臭气,走的是泥水路。
改变始于3年前。随着省里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任务重的陈郢村被选作当地重点示范村。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清洁工程等项目多重支持下,陈郢村探索出“五个起来”:垃圾装起来,道路畅起来,村庄靓起来,公建配起来,管理做起来。
污染做减法,一组数据佐证成效。刘军说,几年来,村里共清运积存垃圾8500多吨,建设垃圾房26座,购置垃圾桶90个,6名专职保洁员每日对村内卫生进行清扫保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清理整治乱搭乱建、危旧房屋、厕所等670处,修建总长6.2公里的村内道路,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依托农房改造,对542户住宅内原有排水设施进行改造,统一铺设污水管网3440米,新建1座太阳能污水处理站和12座公厕,实现污水统一处理。
污水统一处理,对于豆腐村是告别污水横流的关键。上级拨款近400万元,在村南头建起了城里才有的污水处理站,让豆制品加工户曹奎很是感慨。自家院子就是作坊,凌晨两三点起床,一天要生产约2000斤千张,曹奎说,豆制品加工浸泡、压榨等工序,需要大量的水,也自然会排出大量废水,过去外排至水沟,如今村里将污水管网连到家里,废水从下水道就排往污水处理站了,不再四处横流。
在村南头的污水处理站,记者看到,处理站由太阳能电池板、机房、一片近百平方米的草坪组成,污水处理就在草坪地下的水池进行。祁集镇镇长刘涛说,污水汇集后,经过厌氧、兼氧、好氧等流程,进入人工湿地处理,最后排出清水,日处理污水可达500吨。
污染少多了,生态又在做加法。村里按照皖北民居风格,对460户农房进行改造,3400多棵常绿树、18万余株花草融入村民家园,109盏路灯点亮小村夜晚。 “村里如今美多了,日子过得舒坦!”村民陈勋高兴地说。
新闻推荐
探访实验区 解码新嬗变 ——来自毛集实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报道
本报通讯员徐瑞成本报记者刘银昌景区,碧波荡漾,荷菱飘香;城区,绿树吐翠,商流涌动;园区,项目如潮,产业集聚……这,就是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今年以来,毛集实验区工委管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盯调...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