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冰凌喻林斌谢小波郑明清
川西北高原,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千百年来,各民族传统文化在交融和互动中不断地传承与发展。小金县汗牛乡大哇村深处高原腹心,《布扎戏》历经千年锤炼,丰盈恢宏。神秘的大哇村《布扎戏》激发了记者的探寻之旅。近日,记者迫不及待的赶到了位于大山深处的小金县汗牛乡。
布扎戏、舞狮、汗牛歌舞、兔马灯等民间艺术悉数登场。《布扎戏》占满了相机的内存,为《布扎戏》付出努力的传承人、群众、干部如数家珍的讲诉,充盈了我的认知……
起源篇
“布扎作为一种藏传佛教法舞,是藏传佛教寺院在举行“祈愿大法会”的宗教仪式中跳的“金刚驱魔神舞”。布扎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八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修建桑耶寺时,莲花生大师为调伏恶鬼所行轨仪中率先应用了这种舞蹈。毗卢遮那大译师,将“布扎”传入嘉绒藏区。大哇村就有几十处毗卢遮那大译师当年修行的圣迹可以印证。”大哇寺庙僧人,布扎戏传承人鲍生告诉笔者。
“小金县汗牛乡大哇村地处青藏高原东延,邛崃山脉中段,海拔高,交通条件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境内有一藏传佛教寺庙大哇寺,占地约2亩的寺庙,苯教和格鲁派在同一庙宇中分开并存,和谐相处。正是这种特殊的环境,大哇村跳布扎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曾经在汗牛乡担任过党委书记的贺洪斌介绍道。
表演篇
据了解,《布扎戏》是一种集神话故事、音乐、舞蹈、表演、吟颂、传唱为一体的藏传佛教法舞表演剧目。乐器演奏声音明朗、节奏跌宕、先慢后快、高潮部分更是气势恢宏。其中铙和鼓的敲击者(多由僧人执掌)控制整个演出的节奏和快慢,是演奏的关键。高亢宽厚的莽筒、欢快明亮的唢呐、低沉深远的海螺等构成了丰富的交响乐章。演出时间通常3个多小时。也有老者回忆,完整的演出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布扎戏传承人张华明介绍。“《布扎戏》演员五十人,人员主演分为乐曲演奏人员十人和表演人员四十人两个部分。乐曲演奏主要以莽筒、钹、鼓、铙、海螺、撒拉子为主要乐器。表演人员以小孩、中青年、僧人、长者各数名按不同场次入场表演。表演的主题部分主要包含得凯拉喔、阿巴拉哦、泽世底和刀枪舞等四章。”
传承篇
“大哇《布扎戏》在传承中保持了传统“羌姆”作为藏传佛家法舞的宗教性,比如其中的舞蹈动作、手势法印、祭祀仪式、面具制作、演奏乐器、铁棒喇嘛、内容内涵、迦南和尚等元素都和“羌姆”保持一致。同时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进程,历史上在这个地区发生了乾隆王平定大小金川等重大事件,刀枪舞的加入,使《布扎戏》作为民间艺术的娱乐性和表演性更加明显。”汗牛乡文化站工作人员余桂英说,“《布扎戏》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代表人类起源的灵猴,扮作搞怪滑稽的动作吸引人们的注意,也有老虎、狮子、老熊、羊等动物的精彩演出,这些动物形象与人类构成了一组和谐的画面。”
发展篇
记者在大哇村非遗广场上的宣传栏上看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确立以来,《布扎戏》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艺术,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布扎戏》在2009年成功申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县乡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12年投入1000元用于正月十五村两委组织的《布扎戏》演出;2013年投入5000元用于道具的手工制作,2013年6月大哇村40名群众演员参加了“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2014年投入2万元成功编排了一台12分钟左右的精编版布扎戏,将《布扎戏》推广到舞台;2015年《布扎戏》参加四姑娘山锅庄坪朝山会,2015年投资12万元建成大哇非遗广场,2015年《布扎戏》作为民间艺术走进校园,成为汗牛乡小学的特色教学资源。
汗牛乡党委书记潘朝勇自豪地说:“《布扎戏》是汗牛乡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布扎戏》的保护达到了空前的进步,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布扎戏》绽放出了新的光芒,为文化扶贫、教育扶贫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闻推荐
近日,天际航空热气球飞行团队一行带着曾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大的中国国旗形象热气球到四姑娘山景区进行试飞。领衔执飞的藏族小伙达瓦则是小金县人,他告诉记者,选...
小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小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