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应斌
在市区北郊一个雅致的小院,一处静谧的林中小屋,见到了步履矫健、精神矍铄的水彩画家吴培学先生,灰色圆领T恤,浅色西裤,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给人儒雅之感。
吴培学艺术工作室即是这间小屋,陈设简洁,乡土与流行元素兼具,个性十足。画具和各式雕塑作品呈现出亲密的姿态,随意地出现在房间的任意角落。置身画室犹如置身陕北窑洞,摆设杂乱,又有和谐,窗户上折射进来的阳光,让工作室十分迷人。展台上几十张和国外画家交流写生的生活照十分抢眼,吴培学回忆起那段生活,如数家珍,眼里有着别样的神采。屋子里茶香缕缕,宛若彩色线条从纸上升空。四壁皆是画家近些年来创作的作品,构图或饱满或虚幻,笔触或凝重或简练,色彩或清丽,或明艳,仙魅柔妙。那些融入思想灵魂的作品都充满艺术的张力,蕴涵着画家的信仰,智慧,哲学思想,人生感悟,审美习惯,使人神思恍惚。先生颇为健谈,与其交谈,如同缓缓溪水划过心坎,浓浓情义流露心间;与其谈画,如同阅读古史书籍,书卷才情之气,更使人读出儒雅风范。
吴培学早年受关山月、孙竹离等名家教诲,以中国画的笔墨技巧画水彩画,用水彩画的肌理技法充实中国画。近年来他着力于研究和创作新派水彩画。其作品在表现中外人物、传统建筑、山花野草、溪谷泉流等题材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笔法气韵生动,神韵贯通。目之所及,或云蒸霞蔚,或山势挺拔,或流泉飞瀑,或“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清新自然中折射出其审美情趣。品茶间他说画家与其他艺术家一样,在承继前人的技法上又要师古不泥,他近年来的一些水彩画就创造性地融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视觉元素,更宽阔地诠释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如自己大笔挥洒色彩,又不抛弃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创新,让水彩、水墨水乳交融,两相依存。
吴培学画作曾三次赴京参加全国大展,屡获佳绩并被授予“中华当代文人书画家”荣誉。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他也涉及政治题材,如表达“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以温家宝总理来到极重灾区看到灾情满脸忧患的神情创作的油画,就受到了美术界和广大干群的好评。他说自己常常被生活中的美所打动,青青麦苗上的水珠,小街梧桐树下的伤心女人,旌湖边的钓鱼人,都成为自己的写生对象,捕捉那些非常短暂但永恒的意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他描绘的对象,一棵树、一垛墙、一丛花,甚至小到一片红叶,都成为自己的灵感冲动。他的写生脚步遍布大江南北。每逢节假日,他总会精心设计不同的贺卡,山水、花鸟、人物与自然相映成趣,放到朋友圈,平添几许温馨。
他坚持户外写生,不断锤炼自己的技法和观察能力,通过写生理解山水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那种大自然的沧桑、快乐。既向国外西方水彩学习,又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张眉孙的写实风格,冉熙的诗意,林风眠的气韵,关山月的奔放滋润着他,使他向着水彩画的审美意境靠近。
他认为,水彩画也要融入儒释道的精神内涵和海德格尔、萨特的哲思。这样的画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把时代和社会的生活寄存于色彩并让后人观赏品鉴曾经的精神瞬息。吴培学的水彩画有一种浪漫情怀,不求哲理深沉,但求诗意烂漫。有的画暮色苍茫,云烟弥漫,淋漓的实和浓淡的虚对映,展示出自然的律动和乡野的生机;有的画流光溢彩,透射出画家心境的明澈,襟怀开阔的意态,既磅礴大气,又单纯温暖;既氤氲浮动,又宁静和谐。
社会转型时期乡村文化在消亡,又在消亡中新生,这就是今天的乡村振兴。新的乡村女性不再把生活的梦想寄托于土地和灶台,城市成了年轻女性的新的希望田野,到城里去打工、生活成为了谁也否认不了的新时代乡村女性的现实。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小说家的书写对象,同样成为了身在重工城市的画家吴培学的新发现,如果画家的审美之眼没有注意到这些,说明这个画家的审美眼光是浑浊的、感觉更是迟钝的。所以吴培学的一批人物画都涉猎了乡村女性,希望传达青春的、幸福的、阳光的、同时也有女人的苦与愁的情绪。这对一个画家就有了些难度。但是,有难度是对有想法的画家的挑战。这些女性充满活力,她们幸福的生活,绚丽的服装,青春的神情,春光般的笑靥使他难以释怀,那手中的笔难以放下。他要用线条和色彩将她们画下来,使他们在艺术的时空永远年轻,并把欢笑和现实的伤心揉在一起,让认识与不认识的人看到画,就看到了一个青春与生命丰富又驳杂的多元复活。
新闻推荐
□邓翔沣本报记者吴忧一分钟,四川会发生什么?10月4日,由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与四川日报川报观察客户端联合制作的“中国...
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