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固漂亮的龙桥小学肖尤海摄
新建后的新鲁初中
赵承金摄
一排排农房,美观大方;一所所学校,书声琅琅;一个个村级卫生站,设施完善;一条条乡村道路,宽阔平坦;一项项产业,蓬勃兴起……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际,当我们再次踏上三台县新鲁镇这片土地的时候,眼前的繁荣兴盛让人振奋、让人欣悦。
■刘玉明
“5·12”特大地震后,资阳市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对口援助新鲁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把新鲁当作资阳的一个镇来建设,把新鲁人民当作资阳人民来关心”,在这片土地上,资阳人民创造了“苦战3年,跨越30年”的伟大奇迹,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援建之歌。三年援建,资阳人民的大爱无私,新鲁群众的感恩奋进,在废墟上筑起了一个生机盎然的崭新新家园。
如今,行走在新鲁镇,曾经伤痕累累的大地已经遍布青翠,这里的人们将悲痛深埋于心底,昂首拥抱崭新的生活。
弹指一挥十年间,在这片土地上,仍旧随处可见“资阳元素”,曾经短短的三年对口援建,新鲁镇人民对资阳人也有了一个特别的称呼——亲人!
在新鲁镇宽阔的“资阳大道”两旁,店铺林立,商贸繁荣。这条长1020米、宽17米的大道在居民陈世民的眼里,是资阳人民援建新鲁灾区的一个“标志”:“工程又好又快,对整个场镇面貌的提升和其他项目建设的推进有着非凡的意义。”
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统筹推进,条块结合、整体联动”的援建原则,资阳市以应急性、民生性、公益性为重点,在住房安置、教育卫生、生产恢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规划实施了37个援建项目,累计投入援建资金2150余万元。平坦的资阳大道、坚固的龙桥小学教学楼、社会堰村多功能活动中心、农房重建示范点的漂亮新居……都是资阳人民用无疆大爱凝铸的友谊丰碑。
在对口援建中,资阳市不仅在财力、物力上给了新鲁鼎力的帮助,而且在人才、智力上给了灾区人民巨大的支持。重建伊始,来自资阳市建设系统的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早出晚归,昼夜加班,以最快的速度真实准确地鉴定房屋6130余栋,设计新建房屋图纸9套,制定房屋加固方案6套,指导协助拆除场镇危房27817.57平方米;资阳市卫生系统分两批选派了15名医护人员和卫生防疫人员远赴新鲁,帮助该镇恢复发展卫生事业,同时还选派新鲁医护人员到资阳重点医院进修,着力提高新鲁卫生队伍的业务水平;资阳市教育系统多次组织全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代表到新鲁学校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并邀请新鲁师生到资阳互动联欢,牵手托
起明天的太阳;在资阳市赴新鲁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中,全市科技、卫生、法律、文艺工作者给灾区人民带来了丰盛的精神食粮……
“把真情和爱洒在这片土地上,把新鲁当成故乡,把灾区人民当做亲人”,这是参与援建的资阳干部和技术人员的行动准则。盛夏七月,赤日似火,在资阳援助新鲁初中修建机井、水塔工程工地上,资阳市政协副主席刘廷安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时常与工人们一道,一身汗水一身泥,加班加点抢工期。资阳市云龙卫生院医生袁琼华在其父亲身患癌症时,毫不犹豫地接受组织安排,积极参与支医工作。在袁琼华的心中,对灾区人民的厚爱就是对父亲的深情……
在新鲁镇地震纪念馆里,专门记录了这段援建史,一张张照片、一页页图纸都凝聚着援建者的心血和智慧。援建中,资阳人民尽心竭力将心目中最美好的构思挥洒勾画在这片土地上,有力地促进了新鲁镇城乡整体布局的优化和环境风貌的提升,新鲁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走的是水泥路,住的是小洋房,娃娃上的是好学校,生病了还有好医院……在采访中,百姓的倾诉与感慨是最为动人的旋律。
在援建中,资阳人民件件紧扣上级要求,事事体现以人为本,既解决了新鲁群众当前之急需,又增强了永续发展的“造血”功能:安装街道路灯、整治水毁工程、修建村卫生站……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大棚蔬菜、药材花卉种植基地、水果产业带、畜禽养殖基地……为新鲁镇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大地在颤抖,噩梦突然袭来,家园变成废墟,无数生命被掩埋。是你把生死置之度外,告诉我不要放弃,人间有大爱……”在新鲁镇苗圃中学,《四川欢迎你》《感恩的心》《爱是心的桥》等一首首感人奋进的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心声,既有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也有对援建亲人的感恩。该校负责人表示,感恩教育和活动一直是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我们要把这些教育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下去,“要让孩子们铭记,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党、离不开那些无私援助我们的亲人!”
“从这里启航,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建设美好新家园,再创发展新辉煌”。这就是灾区群众的回报,这也是新鲁人民的向往。
新闻推荐
2018年5月5日无人机拍摄的汶川县映秀镇风貌2008年5月14日地震后的汶川县映秀镇2018年5月5日无人机拍摄的汶川县县城2008年5月14日地震后的汶川县县城2009年2月9日北川禹里场镇2018年5月1...
汶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汶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