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8日,那是一个异常寒冷的冬日清晨,站在眉山陌生的大街,面对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手握求职信的我,在凛冽寒风中左顾右盼、不住打颤。面对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心中彷徨困惑:何处是下一站?
8年后的12月,依旧是寒冬凛冽,而我却坐在温暖的空调室,书写眉山日报社诞生20周年(也是眉山建市20周年)。心中早已有解:眉山即是下一站,《眉山日报》即是终点站。
三苏故里,诗书古城。眉山一方面是中外闻名的文化名城,这里的人们精神食粮丰富,骨子里有一种文化人的斯文;另一方面又是全省最年轻的区域新城,一切都需从零开始,这里的每一片土地都期待着焕发新生。因此,眉山日报社在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传承诗书古城文化、讴歌新城建设壮举的历史重任。几张薄薄的报纸把一座城、一群人、几代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很有幸,我是其中之一。
虽然只参与了8年,但窥管见豹也可略知一二,何况是8年。20年来,《眉山日报》用一篇篇报道、一个个故事、一幅幅照片践行着“主流、权威、责任、服务”的初心。
报纸是一个地方历史的记录者,翻开一张张泛黄的陈年旧纸,品读一枚枚充满墨香的文字,这段历史便跃然纸上、触手可得。从“打响新区建设第一炮”(1998年1月1日眉山日报一版头条)到“眉山市2017年第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2017年12月13日眉山日报一版头条),跨越20年的同样位置的两篇文章,可以窥见年轻眉山的成长轨迹和秘密——20年来,全市上下轻装上阵,抢抓机遇谋发展、矢志不渝求跨越,一穷二白的眉山成为物阜民丰的产业新城。这样的奋斗史,在《眉山日报》的字里行间不断得以记录和印证,这就是主流和权威!
报纸是一方水土可爱人民的歌颂者,那一幅幅或满脸笑容、或大汗淋漓、或坚毅不拔、或饱含善意的人物像,串联起来,构成了这座城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从汶川大地震后眉山人民踊跃捐款捐物、眉山官兵迅速驰援灾区的人间大爱,到全城总动员为失聪贫困家庭儿童寻找丢失的人工耳蜗的城市温情,再到拾废品的老人面对4万元的失物毫不犹豫物归原主的自然之举……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而记录这样的故事,《眉山日报》从来不会缺席,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这就是责任和服务!
报纸是一座城市文化的传承者,这里有写不完的文人骚客、说不完的风流逸事、读不尽的诗词歌赋。“三苏”时代虽已远去,但他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历久弥新,他们的家国情怀、豁达胸怀、人文关怀影响了多少后世,已无法用文字表述;李密一篇陈情表感天动地,成为后世争相传颂的忠孝典范;虞允文临危不惧,一介书生统领三军,击退十倍于己的来犯之敌,延续了大宋王朝的江山社稷……三苏文化、雅文化、孝文化、寿文化,这些年来,《眉山日报》不遗余力挖掘、总结、宣传、包装眉山的文化品牌,每一次文化论坛、每一次文化研讨、每一篇文化稿件,都有眉山日报社的努力。如今,眉山的文化品牌已经成为全市最响亮的城市名片。这,就是传承!
写不完的眉州往事,道不尽的诗书古城。细读《眉山日报》,眉山的事、眉山的人、眉山的风土人情都会不断清晰、逐渐深刻。
而在繁华的城市某个角落,总有一群挑灯夜战奋笔疾书的报纸人,用青春和激情传递着这个城市的温度和深度。在他们心中自己的城市是可爱的,自己的工作是神圣的,自己的报纸是有生命的,自己的每一个字眼都是发自内心的。
正如这一句:有你的眉山最可爱!
新闻推荐
2008年5月12日的下午,是一个黑色的下午。大地裂开了缝隙,张着如同无底黑洞般的嘴咆哮,猛烈的震动一波接着一波;成千上万的房屋轰然倒塌,将成千上万的人压在钢筋混凝土下,哭喊声不绝于耳;放眼望去,只剩一...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