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新闻 马尔康新闻 金川新闻 小金新闻 阿坝县新闻 若尔盖新闻 红原新闻 壤塘新闻 汶川新闻 理县新闻 茂县新闻 松潘新闻 九寨沟新闻 黑水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阿坝州 > 汶川新闻 > 正文

唯有英雄多史歌:羌戈大战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17-12-25 06:04   https://www.yybnet.net/

□ 焦虎三/文余耀明/图

非遗档案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遗产项目:羌戈大战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 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羌族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艺术(又被称为“传统口头文学”,有时也被视为“民间文学”),是羌族人民记忆历史、传承文化与信息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羌族的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形态多样。其中,尤以释比(祭司、巫师或称端公)在重大的仪式上所唱的经文尤具文化与历史价值,不少唱经被誉为民族史诗。

《羌戈大战》叙述了羌族祖先历尽艰难困苦,与魔兵激战,与戈基人战斗,后来迁居岷江上游并定居繁衍的历史。《羌戈大战》质朴凝重、气势宏大,它历史性的叙事,所包含的深刻社会意义,能够比较全面反映古羌人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它是认识羌民族的百科全书和叙事文学的典范。

“羌历年”的唱经

我曾数次亲历并聆听过释比们的唱经,它们被称为羌族的口头艺术。过去每逢过年(羌历年,农历十月初一),他们都会举行这些仪式并唱经,我都会与他(她)们一起过年。当地村民组织的传统“卦卧”活动会在村中热闹举行。“卦卧”为羌语音译,意为祭神山,这是羌族在重大节日中必须举办的传统祭拜大自然万物(羌族崇奉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祈祷来年吉祥平安的仪式。

今年羌历年(11月18日)下午,太阳西偏,同往年一样,汶川雁门乡月里村村委会的音响喇叭大声播放着欢快的萨朗音乐。村民们三三两两陆续聚集到昔日城隍庙的旧址前,老人们围坐在长凳上;山风不时吹到人们的脸上,篝火烧了起来;妇女们站在平坝四周聊着天,不时发出欢乐的笑声;儿童们穿着鲜艳的羌服,在人群中穿梭嬉戏。

现在,月里村的年节都是由一帮年轻人操持,在山外羌区各地传统文化活动如火如荼之时,地处偏远高山之上的月里村,也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张“文化名片”。几位年长者正围着一张长桌,削着祭祀用的竹枝,用剪刀裁出一张张神旗。不远处,一个男人单手紧紧捉住一只大红的公鸡,神情有些木然的望着远处连绵的大山,他的身旁,堆放着仪式上要用的纸钱和香蜡。

稍晚些时候,当年近80岁的释比传承人赵邦蓝由女儿搀扶着走上平坝时,人群中出现了一阵骚动,应邀前来参加活动的山外学者、游客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快门声响成一片。颤颤巍巍的赵邦蓝头裹黑色的头帕,穿着一件陈旧而斑驳的羊皮大衣,他手里一手拿着羊皮鼓,一手拿着鼓槌,步履蹒跚地被女儿扶着坐到了长凳上。他的身前,熊熊燃烧的篝火不时飘扬起一闪而逝的火星,火光中,被岁月磨蹭得黑亮的外衣映衬着亮点,泛着片片暗红的光斑。赵邦蓝是月里村至今唯一健在的老释比。作为有史可溯的六代传承人,赵邦蓝一心一意把这门家传的手艺传了来,传承人们又继承其衣钵,现在都能够独立传诵了。

赵邦蓝的出场,意味着“领羊”仪式的开始。两只纯黑的山羊被牵到了一块农地,牵羊的人紧扣缰绳,将水撒在献祭的羊身上使其颤栗,有人给赵邦蓝搬来了一张椅子,他坐下后,面对牲羊,击打着羊皮鼓,唱起了颂经。伴随着神秘而肃穆的鼓声,赵邦蓝眯起了双眼,头徐缓地来回摇动,他已完全沉浸于那些悠远而古朴的唱词之中。

即使我这个羌族研究者也听不懂他口中所唱的那些来自远古的词句。同伴老余是羌族人,因为在外工作这次也到月里村采风,我问他能听懂不,回答是:“听不懂。只有我的爷爷奶奶能听懂,这个寨子的老人家们能听懂,但也不是全部都懂呢!”我说,他唱的就是远古传诵下来的唱经,内容相当复杂。我也只是从书中才能知道大概。

雁门乡现今遗存较为完整的羌族唱经约四十首,分为上、中、下三部。羌历年期间,当地主办者当然希望依仪式规矩,让赵邦蓝和他的传承人把自己熟知的所有唱经能完整演绎,显然,对年老的赵邦蓝来说,这是不现实的。赵邦蓝的唱经断断续续,如果这样唱起码要持续到次日凌晨才有一个结果。当他唱到中部《必格纽》(意为“买猪敬神”)时,天已完全黑了下来。

夜愈来愈深,火也愈来愈亮,篝火旁的赵邦蓝打起精神,旁边打出的羊皮鼓的中坛鼓点,节奏紧凑,力度愈加强烈。他鼓起气将经文的咏唱与鼓点的节奏紧密相连,抑扬顿挫,配合相应鼓点或急或缓,极富变化,殊为难得。羌族唱经特有的复踏四句,通过这悠远的唱音和铿锵有力的鼓点,愈发显得深邃与古朴。观众们即使听不懂,也禁不住会发自内心地赞叹。

英雄史诗《羌戈大战》

口头艺术是人类众多文化与艺术的“母亲”,是人类的童年艺术。羌族的口头艺术是羌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羌民族文化的血脉与历史记忆,特别是由于羌族历史上有语言无文字,羌族的口头艺术成为这个民族文化传承与族群记忆的最主要传播媒介。有着3000多年汉文献记载历史的古羌,流传于羌族民间的口头文学丰富多彩,正如一位学者所言:

羌族端公(释比)唱经内容非常广泛,除部分为说神道鬼外,大部分与羌人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社会历史、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及民族关系等息息相关。即使那些说神道鬼部分,对于了解羌人的宗教观也是有帮助的。端公演唱时节奏明快,音韵铿锵,和谐悦耳,几乎每一部唱经都是韵文或诗歌,有些唱经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史诗。这当中尤以三部民间文学作品最为著名,即号称羌族“天仙配”的爱情史诗《木姐珠和斗安珠》,羌族的“普罗米修斯”的创世史诗《燃比娃取火》,以及反映古羌人早期迁徙和斗争的英雄史诗《羌戈大战》。这三部史诗也是羌人释比在羌历年以及其他重大仪式中必唱的经典。

《羌戈大战》叙述了羌族祖先历尽艰难困苦,与魔兵激战,与戈基人战斗,后来迁居岷江上游并定居繁衍的历史。大概的故事为:木比塔(天神)的儿子在凡间放牧,因牛被偷了,木比塔和他的儿子追查了羌人和戈基人,结果在后者的牙缝里查出了牛筋和肉渣。木比塔问羌人和戈基人爱不爱神,前者说:“我们要神爱我们(羌人),不爱戈基人。”戈基人则表示只爱自己不爱羌人和神。木比塔很生气,便让羌人和戈基人三次比武。先比劈柴,羌人用斧子把柴劈开裂缝,戈基人怕羌人比赢,就把双手插在柴缝中,试图把柴劈开,羌人取出了斧头,戈基人的手却夹在了柴缝中,第一局戈基人输了。接着,木比塔交三块白石给羌人,交三坨雪给戈基人,令双方交战,结果是羌人战胜,戈基人又输了。第三盘,天神木比塔把柴棍交给羌人,把麻秆给了戈基人,又令他们互相搏击。结果戈基人伤亡遍野,最后仍以惨败告终。

最后,木比塔让羌人把预先扎好的草人立在岩上并躲在岩脚下,木比塔说,红色岩石的下面有一块好地方,谁先占领便归谁所有。羌人听后赶往岩下摔草人,戈基人也争先恐后地往岩下跳,结果堕入万丈悬崖,这样,三场战斗下来,戈基人均以失败告终,从此,羌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渐壮大发展起来。

《羌戈大战》集中体现了羌族民间文学的典型特点。羌人通过它与自己的祖先和悠远的历史产生联系,并将这种隐性的联系引入现实生活,对实践与未来产生深刻的影响。羌族的民间文学,绝大部分为“扁平叙述”,而不是“圆形叙述”;相应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也多为“扁平人物”,这是其故事原则中“叙事的平面化”带来的最直接的效果。所谓“扁平人物”是指,故事主人公被赋予单一的或很少的特性,其行为有高度可预见性。这几点,在《羌戈大战》的故事发展中得到了鲜明体现。

同时,在叙事结构上,羌族故事中,常用行动性事件来阐释行动性命题,并通过行动性事件来实现改变了的状态性叙事事件。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行动性事件直接带来了时间线性的直线化叙述,所有的叙述作品主要遵从从前到后的时序排列规则。叙事中事件被组织到一条时间线上,事件前后相连,在时间轴上因果关系特征明显,故事序列保持可识别性,表现出清晰的叙事编年的连贯性。这些结构原则,在《羌戈大战》中表现也相当明显。

民间文学典范之作

《羌戈大战》质朴凝重、气势宏大,它所具有的历史性的叙事性质,所包含的深刻社会意义,使之能够比较全面反映古羌人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羌戈大战》是认识羌民族的“百科全书”,它代表着羌族人民在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成为羌人叙事文学的典范。

著名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说:“民间故事是最通俗的艺术形式,同时它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包括《羌戈大战》在内的羌族民间文学,是羌族人民“文化的备忘录”与“历史的储存器”,是羌族人民信仰的指南针与族群的身份证,它具有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资料,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羌戈大战》的记录,最早可见于现代“羌族(学)研究”的英国学者托马斯·陶然士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所著的《羌族的历史、习俗与宗教——中国西部的土著居民》一书,他在书中概述了羌人“白石崇拜”的由来:戈基人在羌人之后,也到达岷江河谷地带,企图争夺羌人占有的土地,开始羌人与之作战未赢,直到后来羌人以白石作为武器,终于击败了戈基人。于是羌人对白石加以崇拜。这是对《羌戈大战》最早的记载。

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四川羌区受到国内民族学界的普遍关注。1941年,胡鉴民的《羌族的信仰与习为》一文有“白石崇拜的传说”,内也有《羌戈大战》的故事:传说羌族曾有一次大流亡弄得东西分散,其中有一支羌民定居后遇到“葛人”(戈基人或称戈人):“葛人虽愚而强,羌人畏之,思遁,幸在梦中得神启示,并教导如何作战,羌人遵行,果将葛人打灭,神所指示打灭葛人之法甚为简单,即使用坚硬之棍,更继之以白石块,葛人覆灭,羌人始得安居乐业。”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等民族政策指导下,羌族民间文学开始了大规模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学界对羌族社会与文化的认识全面加深,发掘与研究的深广度都前所未有。这一时期《羌戈大战》的作品版本增多,不仅有故事、传说,还有史诗和唱经等。但考虑到羌族本身没有文字,追溯源头,就《羌戈大战》谱系总体而言,故事与传说的源头在老释比袁世琨,史诗和唱经的源头为老释比袁祯祺;出版作品的源头之一则为罗世泽。

故事与唱经是收集整理的“民间口述”,可视为口述文本;出版作品是“作者(学者)再次书写”,可视为作家文本。这是构成目前《羌戈大战》的主要内容形态。而与后者相比,前者的鲜活却更能吸引人们前来关注这个古老的民族。

新闻推荐

推介雅安味道 感恩湖北援建

雅安日报讯12月16日,第二十六届中国食品博览会暨中国(武汉)国际食品交易会(简称:武汉食博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启幕。为感恩湖北、感恩武汉,共襄合作盛举,共谋合作大计,雅安市组织了15家企业参展,并于...

汶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汶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唯有英雄多史歌:羌戈大战)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